全市近20万贫困人口将摘“穷帽子”

发表时间 : 2014/10/30 来源:郑州晚报

  摘掉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帽子”后,政府还有没有进一步的扶持政策?我市如何监管财政扶贫资金?贫困群众异地搬迁后,原来居住的房子以及林地、耕地、宅基地如何开发利用……10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基层人大代表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直接抛给市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解答。昨日下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围绕扶贫开发对市政府开展专题询问。
  紧张热烈的专题询问持续约一个小时,通过郑州电视台、郑州广播电台经济频道、中原网向市民同步直播现场,副市长杨福平、市财政局局长刘睿、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一对一”解答,全方位解读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传递了很多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248个贫困村、5.2万个贫困家庭、近2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数占全市2.2%。这是我市的贫困“家底儿”。我市将实行扶贫开发“三步走”规划,今明两年上街区、郑州航空港区将率先完成扶贫对象整体脱贫目标;2016年至2017年,全市扶贫对象将基本实现脱贫,届时,我市将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规划目标 20万人脱贫将“三步走”,我市将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地区奔小康目标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明恩询问: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省会城市,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应当走在全省前列,请问我市在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上有什么样的规划设想?

  副市长杨福平: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贫困地区人口要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这也是共识。
  我市还有贫困人口近20万,贫困人口总数占全市人口2.2%。我省贫困人口710万人,占全省人口百分之七点多。与全省占比相比较,我市占的还是一小块,而我市财政收入占全省30%,GDP占全省近20%。从这些比较来看,我觉得郑州市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
  我市根据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和河南省扶贫开发要求,制订了2012~2020年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2014年至2015年,上街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率先完成扶贫对象整体脱贫目标。
  第二步:2016年至2017年,全市全部扶贫对象基本实现脱贫。
  第三步:2018年至2020年,巩固提升扶贫开发结果,使扶贫对象和全市人民一起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具体方法措施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做好社会扶贫。扶贫目前到了攻坚阶段,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第二,进行精准扶贫。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扶贫要建立台账,扶贫的农户和人口要记录,什么时间脱贫、责任主体是谁等信息也要统计,而且要上网公开,全国联网,多少贫困人口,可以具体到人。到年底这些信息都可以上网。
  第三,实行部门扶贫。我市多年坚持把市县的行政事业单位列出来、结对子,和贫困村联手来进行扶贫攻坚。
  第四,实施搬迁扶贫。把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长期扶贫效果不明显地区的群众搬出来,从“根”上解决问题。目前全市有5.2万户贫困户,近20万名贫困人口,根据全市计划,到2017年将争取达到4万户、15万人搬到新的地方去居住。
  第五,产业扶贫。解决农民能够就业,能够长期有稳定收入的问题。
  通过五个方面的扶贫,我市到2017年可以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目标。
  
摸“家底儿”  我市现有贫困人口19.79万人,年内帮4.5万人脱贫

  张辉委员询问:我市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现状怎样?今年我市扶贫开发目标是什么?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我市将人均年收入3769元作为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的标准,截至2013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19.79万人,分布在248个贫困村。今年我市的扶贫工作目标为:完成7293户27000人的异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0个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45个科技产业化项目;直接投资建设10个区域性经济特色项目;培训5000名贫困人口。总体目标是确保4.5万人初步脱贫。

技能培训  3年共培训1.7万人,八成以上实现就业

  阎铁成委员询问:国家从2005年正式实施了对贫困群众进行培训的“雨露计划”扶贫工程,我市在这方面是如何开展的?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我市的培训活动主要有三种:金蓝领培训计划,主要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岁以下青年人,培训2年,每年每人补贴2000元;短期3个月技能培训,适应人群为55岁以下贫困人口,培训内容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专业课程,每人每月补贴500元;第三种是请培训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走村进户,到田间地头进行理论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期限不超过1周,每天补贴100元,最多不超过600元。
  通过这3种培训,2011至2013年我市共培训17000人,今年预计培训5000人,2011至2013年培训的17000人85%以上已实现就业。

扶贫资金 今后3年财政投入17.3亿元支持扶贫开发

  李艳委员询问:我市是如何保障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

  市财政局局长刘睿: 2012年至2014年我市财政支持扶贫事业资金达8.39亿元,年均增速65%以上。
  从今年开始,我市启动了财政3年滚动预算的编制计划,初步确定,从2015至2017年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7.3亿元,其中扶贫搬迁9.9亿元,计划解决3.3万户、12.7万名贫困人口的搬迁问题。同时还将安排扶贫搬迁的产业扶助资金2.65亿元,安排山区贫困地区的特色经济支持资金3亿元。

精准扶贫  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到人

  翟桂红委员询问:在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上,我市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我市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精准扶贫,对全市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识别到村、识别到户,逐村制定脱贫规划,逐户弄清致贫原因,并厘清脱贫思路。第二,专项脱贫,主要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帮助他们在建房买房等方面进行补贴。第三,行业扶贫,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市直部门利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在分配时向贫困地区倾斜。第四,社会扶贫,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贫困地区施以爱心,直接捐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或者直接投资贫困地区的项目设施,助推贫困地区的发展。

易地扶贫 每个搬迁家庭可获4.5万元政府补贴

  崔豫琳委员询问:扶贫开发部门对那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实际效果怎样?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近年各县走出易地扶贫搬迁这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经验很多,一是科学规划,搬迁地点要有产业和基础配套服务,方便群众搬迁后能够实现就业、入学和生活。二是政府或政府指定的企业要为搬迁群众兴建安置用房,贫困群众成本价购买。三是对每户搬迁户群众,政府给予4.5万元资金补贴,其中郑州市财政补贴3万元,县市补贴1.5万元。四是对贫困村搬迁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方便在新居住地就业取得工资性收入,彻底脱贫。

生态开发 把贫困山区打造成郑州市民后花园

  张艳华委员询问:我非常关心广大群众搬离山区后,所留下的房子、耕地、林地、宅基地如何开发利用?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每个地区都对贫困山区开发制定了长选规划,按照移民搬迁规划、环保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五规合一”合理开发,保证资源有效利用。
  郑州周边的贫困村山区大都选择生态旅游业作为开发的主导产业,离郑州市车程都在30分钟到1小时,符合市民周末短期出行需求,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旅游业、养老产业,最终打造成郑州市民后花园。上街五云山、登封市唐庄乡范家门、新郑史垌村等地已经探索出成功经验。

资金监管 扶贫资金实现直接支付,减少中间环节

  常绪东委员询问:财政扶贫资金量大面散,如何对资金进行监管?

  市财政局局长刘睿:首先是对不同种类的扶贫资金明确扶持范围和资金使用方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扶贫资金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投标,在资金的拨付上实现直接支付,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付到项目实施主体和供应商,减少项目资金的中间环节。
  此外,每年财政部门还要接受两次针对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监督,对扶贫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完善资金的使用。

产业带动 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享受贴息贷款

  赵顺舟委员询问: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手段,是长久之计,我市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着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扶持。对那些辐射带动能力强、带贫效果突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付息的贷款,在贴息期内按年利率3%的标准予以贴息扶持。
  而对于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小微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加大力度开展科技产业化项目扶持,3年来,全市每年投入科技产业化扶贫资金800万元,累计扶持118个科技产业化扶贫项目。

迈向小康 脱贫3年内仍然可享受政策扶持

  人大代表乔宗旺询问:许多刚刚“摘帽子”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还有没有进一步的扶持政策?

  市扶贫办主任孙淑芳:今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率先脱贫的,3年内仍然继续享受扶贫政策扶持。让他们向小康生活迈进。

郑州人大 中原网 市十四届人大代表名单 法律法规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