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推动郑州纺织工业再次崛起

2006/7/21
 

编者按:
  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中部崛起工作。会议指出: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纺织工业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促进纺织工业的振兴事关中部崛起。重铸纺织工业的辉煌,惟有改革现状。
  原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郑州民营经济促进会会长贾常先撰写的这篇饱含热血与智慧结晶的调研报告,从郑州纺织工业的起步、发展、辉煌到陷入困境进行了全面探讨与分析,深刻地揭示出目前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纺织工业的痼疾:要想使纺织工业起死回生,就必须调整结构,优化重组,实现装配水平提高,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力。
  现将此文刊登,供学习参考。
  
  
  
  
  抢抓机遇  推动郑州纺织工业再次崛起
  
    贾常先
  (2006年3月28日)
  
  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郑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这是用科学发展观统揽郑州纺织工业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自主创新的一项战略决策。这对郑州市纺织工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喜事。按照市委的要求,2003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加快郑州纺织工业发展调研组,由我牵头,对我市纺织工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过调研,并写出了关于振兴我市纺织工业的调查报告。作为一名长期在郑州工作的老同志,对我市的纺织工业怀有深厚感情。郑州纺织工业作为永恒的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立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重铸郑州纺织工业辉煌的目标,非常切合郑州实际,实为众望所归。
  一、郑州纺织工业曾经走过的辉煌岁月
  郑州的纺织业起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发展生产,开展贸易,国内沿海城市如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对棉花需求很迫切,国内外商人纷纷到河南和郑州采购,利用郑州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把棉花运往沿海各大城市,在这种大背景下,1920年郑州第一个近代纺织企业“郑州豫丰纱厂”创办投产(该厂于抗战爆发后迁至重庆)。
  解放后,党和国家为了尽快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改变纺织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把郑州作为发展纺织工业的重点城市之一,从南方一些城市调来大批管理人员和技术熟练工人,形成了一支纺织产业大军,使郑州现代纺织工业迅速发展。1949年11月,动工兴建郑州纺织机械厂。1951年在豫丰纱厂原址上,建成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后改为国棉二厂)。国家从1953年到1958年,在郑州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建设,连续建成第一、三、四、五、六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5个厂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1958年在五个棉纺织厂的西侧,国家建起了年印染能力为11000万米的大型印染企业——郑州印染厂。之后又先后建起了大中专纺织院校、纺织机械厂、纺织科研所等,至此,郑州形成了上下游产品比较完备、各种配套机构比较齐全的纺织产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城。
  50多年来,纺织工业作为郑州市的“起家产业”,为郑州市的财政积累、出口创汇、劳动就业、人才培养、拉大城市框架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1959年,郑州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解放前河南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20多倍;一年生产的棉布可供一亿人每人做一套服装;当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60多倍。1991年,郑州纺织工业总产值占郑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7.67%,排在第一位,实现利税占郑州市比重12.43%,排在第三位。在全国同行业综合能力完成指标中排名居第14位。1992年,郑州纺织工业的棉纱产量占河南省总量的五分之一,布产量占四分之一,印染布产量占五分之一;出口交货值和利税总额分别占河南纺织行业的27%和24%。5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总和的29倍。其中,郑棉一厂25倍,郑棉四厂32倍,郑棉三厂34倍。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郑州纺织工业的10多万产业大军扬眉吐气,他们的劳动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职业受到人们的羡慕,他们有发自内心的自豪,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凯歌。长时期来,纺织工人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辛勤劳动,忘我奉献,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奇迹。郑州纺织工业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制钢丝圈机,第一台全套粘胶纤维设备,第一台新型绳状漂白联合机,第一台圆盘自动抓棉机,第一台并捻联合机,第一台自动穿经机,第一台自捻纺纱机,第一台喷气织机,第一台布机产量电子计数器,第一套纺织厂除尘布袋风振荡处理法。并出现了河南省第一家纺织机械厂,第一家纺织器材厂,第一家气流纺车间和第一家经编车间等。
  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城市,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李长春、彭真、聂荣臻、陈毅、李富春、李岚清、李铁映、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郑州纺织企业指导视察工作。50多年来,郑州纺织行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达300多种,并形成系列化。荣获国家金质奖1枚、银质奖7枚、部省优质产品奖118枚、省级金奖7枚、海内外用户赠送产品质量金奖16枚,并有多个品种被列入省、市免检产品。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50多年来,郑州纺织工业系统共涌现出国家级先进500余人,省级先进1400余人,市级先进8000余人。拥有共产党员11000多人,中高级技术职称4000余人。其中郑棉二厂细纱挡车工盛婉创造了全省纺织系统接头速度最高纪录,誉为细纱闪电式接头,被纺织工业部总结成操作法推广,盛婉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八大、十大、十一大代表。
  二、郑州纺织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试析
  进入90年代后,郑州纺织工业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日渐陷入改革滞后、机制不活、资金短缺、设备陈旧、债务加重、包袱沉重的困境。近年来,省、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及企业自身也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不少措施,但都由于体制、机制等多年积累的问题和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原因而收效甚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1.体制改革不到位,公司股权结构单一,改革步子慢。从全国纺织行业看,外地纺织企业改制工作进度很快。改制最早的浙江省、江苏省在2003年已基本完成,且成效十分明显。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2005年,全国共有46000多家企业从事纺织品服装出口,其中民营企业占52%,出口额达到414.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6%,成为纺织出口第一主力。纵观我市,纺织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尚未完善,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在部分干部、职工中仍依然存在。思想不到位造成改革不到位,由此而造成企业管理不到位,物耗能耗偏高,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致使企业积重难返,连年亏损,“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
  2.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多数棉纺企业许多设备役龄高达30多年,新度系数不足40%。自“九五”以来,基本没有大的资金投入,代表棉纺织服装行业装备水平的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及各类无梭织机数量少、比重低。如无梭织机占有率为6%,而国内先进水平为9.7%,国外先进水平则高达80%以上;清梳联占有率为2%,国内先进水平为8%,·国外先进水平则达50%以上;自动络筒占有率为12%,国内先进水平为15%,国外先进水平则达90%,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3.品牌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郑州2400家纺织服装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只从事来料加工业务,出口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不少品牌属于昙花一现。国家要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要占销售收入的1.45%,而郑州纺织企业仅占0.3%。郑州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布局建设的纺织工业,棉纺织基础过于庞大,印染及服装最终产品生产规模过小,形成了上下游的行业衔接配套比例失当、“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行业结构。以产值计算化纤、棉纺织印染、服装及其它最终产品的比例为4:84:7:5,产品没有摆脱“两纱两布”的大路货加工局面。
  4.深加工水平较低,形不成产业链。我市目前没有一家上规模、高档次的大型印染企业,中小印染企业规模小,印染加工档次上不去。郑州市年生产棉纱8万吨、棉布3亿米。但由于深加工能力低,致使这些棉纱、棉布形成了“一江春水向南流”,80%以上销往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深加工,在进行层层深加工后,郑州的棉纱、棉布成了人家的产品,给他人创造了财富。如美国BB公司、鳄鱼公司、七匹狼、三枪、宜而爽、富贵鸟、红豆、虎豹、人立、金狐狸、杉杉、雅戈尔等众多知名服装企业,他们的“半成品”不少是“郑州制造”。郑州现在服装企业2000多家,初具生产规模的520多家。以“梦舒雅”、“娅丽达”为代表的郑州女裤,年产2亿条。以“渡森”、“五朵云”、“德忆斯顿”为代表的郑州男裤,年产近1亿条。郑州裤业每年需要布料6亿米,价值在190亿元左右。而这些面料90%是从南方沿海发达地区购进的,其实不少是郑州的面料深加工产品。由于产业链没有形成,不仅给郑州纺织服装企业增加了成本,同时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
  5.资金匮乏,负担沉重。由于郑州纺织企业多为50年代兴建的老企业,离退休职工多,平均两名职工就要负担一位离退休人员,虽经几次改制,企业仍承担着部分社会职能。医院、幼√L园等社会服务性机构及离退休职工非统筹部分的费用,每年就达3200多万元。由于多年来,纺织企业普遍不景气,职工收入不高,企业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人才大量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郑州六个纺织厂先后流失厂级干部20余人,中层管理人员约200人,技术骨干约4000人,其中流向沿海地区的占50%以上,可谓“孔雀”东南飞。
  三、建立纺织工业基地,郑州纺织工业赢来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郑州市“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提升传统产业,到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业销售收入达到360亿元,年递增21%。纺织业是密集型行业,在郑州中心地域搞纺织,生产成本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纺织企业不能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要把处于繁华地段的黄金宝地,通过搬迁重组,进入纺织工业基地,实行大宗土地置换,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集聚资金,盘活资产,促其增值。据初步预计:郑州六大纺织企业,仅生产用地就可腾出1675亩进行变现,获得土地收益16亿左右。通过提升式搬迁,优化重组新的产业链,结合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分工重新整合,以产品为纽带,形成崭新的纺织产业链。同时,以原有厂址出让金,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装备水平提高、产品升档升级、结构趋于合理、综合竞争力提高。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易地搬迁,也不是穿新鞋走老路,而是一次高起点、大规模的优化重组和战略转移,是郑州纺织工业的升华、腾飞。郑州纺织工业将赢来又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1.加快国有纺织工业企业体制、机制转换步伐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建设,绝对不是换换生产场地、挪挪地方那么简单,如果原来企业的体制、机制不转变或不转变到位,要想实现郑州纺织工业的重新崛起,是绝对不可能的。加快体制、机制转换步伐是根本,是前提,必须把这一工作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认真予以对待。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的改革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政策基础和操作基础。经济实力的积累、社会承受力的增强、人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日益看好,已经为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国有纺织工业企业改革的步伐。郑州纺织国有企业,通过多年转换,逐步走过了“换牌”(由工厂制改为国有独资公司)、“换汤”(由国有独资公司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换药”(从国企改为民营、从企业到社会人)的路程。但要使企业真正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仅有体制的变革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换瓶”(即在企业内部进行机制创新);“换空气”(即形成新的治理文化和市场经济理念)。企业改制是所有者行为,企业转制是经营者行为。如何把企业的体制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根本的一条是要创新机制,建立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内部机制。全国纺织排头兵无锡一棉公司大胆进行机制创新,万锭用工降至30人,实现了全国之最。机制创新,是企业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的关键。郑州纺织企业要确立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定位,寻找新的发展天地,进行产权结构创新、组织机构创新、营销机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使机制创新成为企业在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这个新的发展平台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动力之源。
  2.大力扶持民营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王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布局逐渐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体。华东地区及华南部分省市是世界纺织制衣王业中心,也是我国纺织服装业最发达的地区。以沪宁、沪甬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江、浙、沪三地集中了众多纺织、制衣工业重镇,纺织、制衣工业总产值超过全国总产值的50%,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和福建的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纺织制衣工业中心。从这一全国纺织工业力量最为雄厚的区域的特点看,民营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东部民营纺织企业的比重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有的省份比重更是高达90%以上。民营企业的优势很明显,体制灵活,机制灵便,对市场反应非常快,往往能够抢占先机,赢得发展。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发布的企业排名(按销售收入为序)中,可以看到,纺织民营企业已经站在了行业的前列,在纺织行业出口创汇排名前五名企业中,就有4家民营企业。山东魏桥纺织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现拥有棉纺纱锭400万枚,为郑州市六大纺织厂现有纱锭之和的10倍。该企业的利润、利税、销售收入名列全国第一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企业。河南省著名的民营企业许昌裕丰纺织公司是个建厂4年多、15万枚纱锭的民营企业。2005年,裕丰纺织公司人均创利名列河南省纺织行业第一名。实践证明,生产力最活跃的是以外资为基础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因此,郑州纺织工业的振兴,必须伴随着一大批民营纺织工业的成长壮大。要在各个方面为民营纺织工业的崛起创造条件。同时,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要吸纳、支持、引导大批民营纺织服装工业企业进入,使纺织工业基地成为全市民营纺织工业企业的孵化器、加油站。
  3.大力引进沿海纺织工业企业落户郑州纺织工业基地
  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坚持发挥内力,利用外力,形成合力的指导原则,不失时机地引进沿海纺织工业企业落户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以壮大我市纺织工业的实力,加快我市纺织工业崛起的步伐。从国际上看,国际纺织业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的重点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纤维、染整新技术、高档面料、高档服装的开发和生产,而将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化纤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中心转向第三世界,生产能力迅速从美、欧向亚洲转移,从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梯度式、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消费中心与生产中心的分离,使纺织服装贸易迅速增长。我国长三角洲地区是国际纺织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重点。世界棉纺产业看中国,中国棉纺产业看东部五省一市。但随着棉纺产业的发展,最近两年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聚集,原本就紧缺的土地资源更趋紧张,加之他们都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时期,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的外溢现象日益显现,促使棉纺等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这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不可多得的机遇。郑州纺织工业要抓住这个转移之机,做好发展的新布局,将我们落后的东西淘汰掉,把更新的东西引进来,通过引进和加强沿海地区的优势互补,我市的纺织工业就会赢来一个大发展。
  四、建立纺织工业基地是郑州纺织工业重铸辉煌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3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中部崛起工作。会议指出: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部崛起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会议强调: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也曾作出了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部署。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纺织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到2010年,河南纺织工业要居中西部之首。因此,建立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十一五”规划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生产要素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环节,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郑州纺织工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纺织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
  建立纺织工业基地,也是促进集群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纺织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素有投资回收时间短、收益明显的特征,具有极强的带动性。而产业集群已成为21世纪现阶段全国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79%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79.74%的销售产值,都来自纺织集群经济带。建立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以产业集群带动资本、劳动、技术、信息、品牌的高度聚集,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郑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规划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一二期建设预计总投资200亿左右,形成纺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织机械制造区、产品展示销售区、生产生活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整个基地建成后,预计销售收入及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左右。因此,郑州从纺织工业的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构造现代纺织制造基地,将加快由生产基地向制造高地转换、以新的更高的平台,构筑郑州纺织发展的新优势。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企业向“高聚集的产业集群,高合理的企业群体机构、高效应的快速反应机制、高能力的技术创新力量、高完整的产业链、高水平的客户与产品”方面发展。使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成为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研究设计、人员培训、生产制造、展示推广、批发集散、信息发布的中心,更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进一步确立改革的率先意识、机遇意识、效率意识,抢抓并牢牢把握加快我市纺织工业基地的大好机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齐心协力,郑州纺织工业一定能够重新崛起,郑州纺织工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为郑州民营经济促进会会长)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作者:贾常先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