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换届选举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2007/1/9
 

    全国范围的县(市、区)、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展开,认真分析这次换届选举面临的形势,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十分必要。
  一、搞好换届选举的有利条件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搞好这次县、乡换届选举,有很多有利条件。
  首先,通过多年来进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广大干部的宪政意识和人大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全社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为搞好换届选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和发展的前景进一步关注,为搞好换届选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不少城市在街道建立了人大工委,基层人大工作得到加强,基层人大代表的活动得到落实并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搞好换届选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和代表工作,提高了监督成效和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搞好换届选举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五,新修订的选举法和2006年3月1日实施的治安处罚法,对干扰、破坏选举的行为的处罚作了明确规定,为搞好换届选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搞好换届选举面临的新情况
  (一)部分干部和选民对换届选举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无所谓思想,一方面部分基层年轻干部没有经历过换届选举,缺少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经历过换届选举的基层干部认为换届选举是老一套,有无所谓的思想。二是一些选民对换届选举感到厌倦,对选举人大代表缺乏积极性,甚至有些麻木,同时由于在选区划分时,客观上存在“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一些小的单位产生代表难度较大,对选举有埋怨和与已无关的思想。
  (二)影响选民登记和选区划分的不利因素增多。一是近年来,由于大规划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拆迁过渡和迁住新居的居民大量增加。同时,由于现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一部分居民为使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有的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有的想方设法把户口迁到优质学校所在地,造成大量空档户口。另外,据有关调查表明,一些大专院校中,有20%左右的在校学生没有迁移户口,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单位,或工作单位和住所频繁变动,其户口仍留在原来学校或各级政府人才中心,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多,使选民登记难度明显加大。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大量增加。按照以前的通常做法,在现居住地一年以上而户籍在外地的选民,在取得户籍所在地选民资格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选区进行登记。但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其真实情况难以掌握,参选意识也不强,对往返两地取得选民资格证明或联系原户籍地出具选民资格证明等要求感到麻烦,往往是做了大量工作,这些选民的登记仍不高。
  三是单位地址变动频繁。近年来,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居民迁进、迁出频繁,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企业变动频繁,特别是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因发展的需要,将主要生产基地迁往外地,但总部仍留在原行政区;小企业发展迅猛,变化快,真实数量很难把握。
  (三)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引发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调整,管辖了部分乡镇,但这些开发区绝大多数没有设立人大工作机构,人大代表选举分别由别的区领导,如何保障开发区单位、企业员工和乡镇居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二是随着城区的扩展和一些城市新区的建设,一些行政村撤村建立社区,但其行政编制仍为乡(镇),还需选举乡(镇)人大代表,而有些乡(镇)已更名为街道办事处,但其辖区范围却存在行政村,选民也多为农民,如何妥善处理也需研究。
  (四)代表结构、素质和干部参选等问题难以把握和操作。一是代表结构比例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新行业、新群体大量涌现,其从业人员很难用原来的结构标准去分类,各类别代表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合的部分不断扩大,代表的准确身份越来越模糊,以往那种将代表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身份界定标准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二是干部代表下派参选问题。按以往的惯例,每次选举,总有部分县(市、区)领导干部和拟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需下派到选区参加选举,这在民主意识比较薄弱的过去比较容易操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选民的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确保下放参选干部当选的难度越来越大,也不符合公平、竞争、民主的法律精神。
  三是如何保证代表素质问题。按以往的代表结构比例要求,虽然选举任务得到了顺利完成,但代表素质却难以令人满意。在基层民主政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如何选举出高素质的代表,是一个需要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如果在法律之外设定一些具体标准,显然有悖法律规定,也有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唯一可行的就是靠各级组织加强对代表候选人的宣传和对选民的引导,逐步引入和扩大代表选举的竞争机制,但过度引导也容易引起选民的逆反心理,但如何适度把握,需要研究和探讨。
  (五)干扰换届选举顺利进行的其它因素。一是不稳定因素,目前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多元化,导致的各类矛盾和纠纷呈上升趋势,这种矛盾和纠纷会在换届选举中有所表现。二是在一些农村拉票、贿选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基层选举的竞争性日益激烈,对个别地方出现的变相拉票和贿选等不和谐因素,以及个别地方出现的宗派、家族势力介入和操纵选举的情况应该关注。三是选举工作的人力、经费仍比较紧张。企事业单位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社区(村)的工作日益规范化,增加了抽调选举工作人员的难度。另外,在个别经济落后的乡镇,选举经费也比较紧张。
  三、搞好换届选举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换届选举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我市县、乡换届选举工作能否成功,事关地方国家政权建设,事关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早考虑、早准备,掌握搞好换届选举工作的主动权。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换届选举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和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加强对换届选举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法律程序和基本要求等内容的宣传;宣传和介绍代表候选人的真实情况,引导选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保障和提高当选人大代表的素质。
  (三)加强队伍建设,夯实选举工作的基础。根据选举工作的需要,组建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换届选举工作机构,进一步健全选举工作的组织网络;采取分阶段培训的形式,加强对选举工作人员换届选举事务的培训;建立联络员制度,确保换届选举信息的畅通,切实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一是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动员选民积极参加选民登记,防止错登、重登、漏登现象,保障选民的民主权利。三是有关法纪职能部门应及早介入选举工作,对破坏、干扰选举工作的各种违法行为严格依法查处。四是严格把握选举工作中的几个法定时间,防止随意改变选举时间的现象,从而引起选民猜疑,影响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作者:柴清玉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