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郑州市人代会手记

2007/4/11
 

  2007年2月3日至7日,郑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在郑州市实施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郑州的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记了如下感悟,与各位代表共勉。
  
  2月2日  星期五  晴
  代表报到。下午召开预备会议。
  
  共商国是 心系民生
  
  今天起,先后召开的市“人代会”和“政协会”,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关注。“两会”将聚焦民生,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集思广益,凝聚民志。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大事、是重事。早在两年多年前,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就提出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从而在人们的理念中将“民生”与“国计”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当组成国家的基石——民众不再为就业而烦恼、不再为生活而担忧,和谐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民生问题是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问题。老百姓心里揣着的那杆秤,就是通过生活中的米油菜盐来衡量社会的功过、官员的政绩的。比之与新建的高楼大厦,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房价能否在可承受的水平;比之于小轿车的降价,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水电气的价格在生活开支中占的比例能否下降一点;比之于市场上的熙攘繁华,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自己餐桌上的饭菜是否可口安全。通过这些,民众才会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民生问题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抓手,也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决定重大事项,依法进行监督的重要切入点 。政府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使民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公平和便利。人大代表要通过认真履行职责,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把一件件事关民生的实事办好、办出成效。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要心系天下民生,记住这样一句话:天地之大大不过百姓,心系民生才是国是之本!
  
  2月3日  星期六  晴
  上午,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青少年宫隆重开幕,赵建才市长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分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又好又快  跨越发展
  
  赵建才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讲到对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时有两个词引人注目,一是“又好又快”,二是“跨越式发展”。
  由以往强调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变为强调“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这不是文字游戏,这个看似微小的排序变化,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发展理念。“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既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体质要求,也反映出市政府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意味着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将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过去的一年,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生产总值200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4亿元,双双实现了关键性跨越。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来审视、思考、谋划下一步的工作。而“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正是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立足于新的起点作出的战略决策。
  “又好又快”“跨越式”推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核心,下大气力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实现质量、速度、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相协调。
  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需要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又好又快”与“跨越式发展”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是在“好”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是在讲求质量、效益基础上加快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加快发展。从而统一全市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月4日  星期日  晴
  大会分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报告,下午大会秘书处举行市政府听取代表意见座谈会。
  
  和谐郑州 慈善帮困
  
  赵建才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建设和谐郑州响亮地提了出来,并要求“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深得民心。
  为普通百姓办实事,帮助弱势群体,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人大代表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我也和4名代表一道在会议的第一天提出了“关于设立郑州慈善日的建议”。郑州的慈善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认为要建设和谐郑州,就要促进人心和谐,要把慈善活动做得更好,要大力倡导开展个人的慈善帮困活动。
  人们经常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当前不乏富豪,年收入逾100万、逾1000万者大有人在。但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群中,却鲜有慈善家,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捐献往往做得不够。其原因,一是我们对捐献慈善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大,对捐献者除了当前的免税政策外,还应当在精神上给以更多的鼓励和表彰。二是接受捐献者应该努力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对这方面的宣传也应加强。从而促进人心和谐,推进和谐郑州建设。
  成功的富裕者,除了他们个人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施展才华的机遇。他们捐献弱势群体,扶助需要帮助的贫困者和残疾人,既是他们回报社会的方式,也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荣誉。一个社会只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人际关系才能更加合谐,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
  
  2月5日  星期一  晴转至阴 傍晚小雨
  上午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郝建生主任作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贾记鑫院长作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李自民检察院作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下午分团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依法履职 责无旁贷
  
  2月4日下午,大会秘书处组织召开市政府征求代表意见座谈会,赵建才市长携各位副市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政府各委、局领导到会听取意见。言者情真意切,听者专注认真,充分体现了共谋郑州发展的生动场景。但临近座谈会结束时,一位代表的发言:我认真学习拜读了报告……,引起会场小小波动,一些代表皱起了眉头。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由人民选举产生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都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人民政府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就是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重要形式。反之,人大代表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负责地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也是向选民负责的体现,对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功效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人大代表不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如何履行职责,以致于在人代会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时常听到代表由“认真学习报告”,“汇报一点儿学习体会”的说法。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宪法法律规定,也是不符合代表依法履行职责要求的。因为,只有代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才能够使政府的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能够帮助和支持政府更好地推行工作。
  增强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和主动性:一是要加强对代表的学习培训,使代表明确自己有什么职责,怎样履行职责;二是要完善代表履职机制,督促代表依法履职,为代表履职创造良好环境。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月6日  星期二  小雨
  好雨知时节。分团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
  
  开拓进取 创新前进
  
  过去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关注民生,开拓创新,亮点纷呈,成绩显著:一是代表工作成效增强。重新制定的《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办法》规范具体,操作性强;制定《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守则》开了全国之先。二是立法实现了从重点规范公民行为到重视规范公权行为,注重权利与义务平等的转变,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对新闻单位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明确法律支持和保障,《人民日报》载文给以高度评价。三是监督工作“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城市中小学生入学难、督促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件件贴近民生。
  2007年是监督法实施的第一年,人大工作任重道远:
  ——必须紧密结合郑州实际行使立法权。彭真说过:“是法律服从实际情况,还是实际情况服从法律?谁是母亲,谁是儿子?实际生产法律,实际是母亲,法律、法理是儿子”。根据郑州实际行使立法权,就是要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开拓性、操作性。国家已立法规范的,我们不能再重复;外地进行立法的,我们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搞“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必须清楚郑州最需要规范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规范?
  ——必须正确领会监督法,贴近民生搞好监督工作。监督法历程20年磨砺终于出台,于今年元月1日实施,认真实施监督法,就会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崭新天地。有人认为监督法不够劲,甚至有人认为实施监督法障碍了人大监督。不对!我认为,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应该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进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权,不少没有得到认真有效的行使,甚至被虚置,如询问和质询。认真学习实施监督法,人大监督工作就一定会提高到新水平。
  ——必须切实提高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常委会把2006年确定为“代表履职年”,通过抓学习培训,提高代表素质,提高履职能力,成效显著。要继续抓好代表工作,认真落实《代表守则》和《代表视察办法》,以强化培训提高履职的能力水平,以改进方法增强视察调查的效果,以加强指导提高议案建议的质量。代表工作活则人大工作活,通过提高代表素质推进人大工作是一条宽广之路。
  2月7日  星期三  小雨
  上午分团审议各项决议草案。下午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3名常委会副主任、7名常委会委员,表决通过各项决议,而后举行闭幕式。
  
  以人为本  安民乐道
  
  2006年,郑州市政府注重解决民主问题,扎实推进和谐郑州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去年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全部得到落实;市区新建、扩建中小学10所,全面免除了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效显著……代表们说,这才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这才是受人民群众拥戴的政府。
  “政绩”,是时下各级政府和领导同志十分关注的。但对于什么是“政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修几条宽马路、建几个大广场、盖几栋高楼大厦就是政绩,被称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却忽视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有的认为能够招来巨资,引来几个大项目就是政绩,盲目决策,却忽视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还有的甚至认为树立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造成一种氛围就是政绩,华而不实,搞花架子,却不去扎扎实实的做实际工作。“形象工程”不但没有树立起“形象”,反而会引起群众不满,不能不是一种遗憾,甚至是一种悲哀。
  “形象”,是一个领导、一个政府、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脸面,是必须重视的。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形象”,怎样树立良好“形象”。要把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老百姓心中,政绩就是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就是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老百姓眼里,能够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就是政绩;房价承受得起、物价平稳就是政绩;治安秩序好一点、绿化率高一点、空气净化一点也是政绩。这些政绩或许没有修马路、建高楼快捷显眼、气魄宏大,但从长远看,在老百姓看,这些才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乐百姓”。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之忧,是政府的职责所在。那种不追求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不关心一个地方的民生疾苦,只想着“形象工程”的行为,不是人民的政府所为。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才是人民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群众满意才是政绩的观念,甘于扎扎实实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密切的利益问题,真正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样,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干部才会树立起良好形象。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作者:柴清玉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