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讲政治重实效

2007/4/11
 

  
  讲政治重实效是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讲政治,就是要注意地方人大新闻报道的政治影响和舆论导向;重实效,就是要准确把握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妥善处理新闻事件。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把新闻宣传工作放到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地方人大新闻宣传蓬勃发展,宣传形式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宣传内容也由“板着脸孔说政治,照着报告说新闻”走向“传递人大声音,彰显新闻个性”。各地人大新闻工作者运用通讯、消息、侧记、言论、人物特写等体裁,通过报刊、电台、网络等媒体把地方人大工作的亮点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行为更多地为社会所知晓,为地方人大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但是,地方人大新闻宣传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注意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计后果。个别新闻宣传只求新闻效应,只顾抓读者的眼球,满足个别读者的需要。二是以偏盖全。有的新闻报道不看大的方面,只抓住细枝末梢,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做文章;还有的新闻工作者将个人或部分群体的意见放大为公众的意见。三是夸大其辞。有些新闻报道谈政绩绘形绘色,谈教训悄无声息;还有的厚此薄彼,以批评其他国家机关来彰显人大工作的成果。四是心态不正。有的新闻报道讲述完事件以后,不分青红皂白,乱发议论,动不动就问人大在哪里,人大在干什么。凡此种种,不一类举。
  新闻报道是个放大器,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在社会上形成喧然大波;新闻报道又是个导向器,政治上的任何不注意都会导致社会舆论的偏向,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片面的宣传,很可能导致公众的不信任;批评一方,树立一方,会给人大工作造成被动;而对人大的质问,实际上是把一些不属于人大的责任,硬推给人大,造成公众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怀疑。所以,要想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对这些不正确的宣传动态予以坚决纠正。
  仔细分析,导致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出现上述某种偏差向,有诸多原因。从方法上看,是因为有些同志看问题片面,不会从大局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从作风上看,有些同志工作作风不实在,把人大新闻宣传当作一种任务,到会场看看,跟着领导转转,拿了材料就写稿,只要领导的名字没错,到的地方没错,其他应付了事。从制度上看,有的地方人大新闻发布制度存在漏洞,对新闻稿件的审签把关不严等等。所有这些原因,从最根本上讲,在于有些同志脑子里缺少政治导向和大局意识这根弦,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问题不够,对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政治制度认识不清,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和现阶段面临的形势任务不甚了解,思想上没有真正形成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动力,工作中也就难免回对宣传的方向和尺度把握不准。
  地方人大新闻宣传要讲政治顾大局,首先要有正确的宣传观,要坚持党的新闻纪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党的政策形势搞宣传,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正面报道讲政治,批评报道重效果,不片面炒做,不故意作秀;对事实真相的报道,不哗众取宠,不为揭露而揭露;对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释疑解惑,从有利社会稳定和解决问题角度进行宣传报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突出正面的声音,形成舆论导向。其次,要加强人大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人大新闻宣传队伍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仅要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国家政治体制、法律法规,更要注意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国家机关职能职责的界定,明确人大工作的方向、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其三,要进一步完善地方人大新闻发布制度。各级人大常委会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要认真审稿,对该审的特别是媒体主动要求审阅的稿件决不放松。稿件的内容要突出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职权的情况,特别是要突出贴近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有密切关系的情况,对其中的提法要认真进行规范,切实把好人大新闻报道的质量关。对可审可不审的稿件,也要充分相信媒体,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适度不失度,放手不失控,努力使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作者:徐勇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