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仅次于开罗的第二大城市。它座落在地中海边,是一座绵延30余公里的条形城市,深深地依偎在地中海的怀抱,被人们深情浪漫地称作“地中海新娘”。
结束了在开罗的活动,我们充满憧憬地乘上旅游大巴,穿越埃及著名的沙漠高速公路,来到了亚历山大。
旅游大巴进入亚历山大,我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比开罗整洁、幽雅,路旁挺拔的揶枣树在海风中摇曳,街心花园的簇簇鲜花在阳光下绽放。海风的沐浴和海洋文明的洗礼,造就了它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
亚历山大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这里,你会不时看到阅读报纸的老者和臂夹图书的青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充尚知识是亚历山大的传统,早在1600年前,亚历山大就有了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把知识源源不断的传向欧洲,传向世界。虽然这个古老的图书馆不幸在公元415年毁于大火,但今天在紧临滨海大道的“地中海新娘”雕像旁边,一座造型独特的新图书馆巍然矗立,图书馆外长长的廊桥伸向欧洲方向,述说着图书馆对欧洲科学文化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更使我兴奋的是,在图书馆外壁墙的浮雕上看到了汉字。导游说,图书馆可藏书800余万册,还收藏着中国捐赠的《中国通史》、《二十四史》等典籍。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愧为人类文明的灯塔,历经磨难,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文明之光。我漫步在图书馆宽阔的广场上,感受着知识的力量。亚历山大大学一群阿拉伯族大学生走过来,邀约和他们合影,尽管语言不通,他们却知道我来自中国,我懂得他们对东方灿烂文明的向往。
亚历山大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埃及,尼罗河两岸的富庶和美丽使他惊叹,便下令在尼罗河入海的地方建造以自已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一生南征北战,攻城掠地,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从此折服于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开始了在埃及的长期居留,有历史学家说他从此少了强悍,多了文雅,象变了一个人,直到去世再也没有离开这片让他迷恋沉醉的土地。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继承者对亚历山大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使它成了当时著名的“世界中心”,宫殿林立,庙宇遍布,高耸的庞贝柱举世闻名,亚历山大灯塔进入了世界七大奇迹的行列,而亚历山大图书馆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导游告诉我,阿拉伯史书对当时亚历山大城的记载是:“白色大理石反射的月光令城市如此明亮,以至裁缝师不用灯光便可穿针引线。进城时,士兵们遮住双眼以防大理石反射的弦目光芒。这片城市有4000座宫殿、4000个浴室、400个剧院”。亚历山大的胜景跃然眼前。
但是,沧海桑田,盛极一时的亚历山大走向了衰落。见证了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与安东尼奥传世爱情的亚历山大,无奈地接受了新的主人,先是罗马人、而后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台,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亚历山大的历史。1789年,一代枭雄拿破仑的大军进入亚历山大时,这里已经成了破败不堪,人口不足8000人的渔村。饱经磨难,亚历山大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时已经满目疮痍。
我们来到东部港湾法罗斯岛的亚历山大灯塔遗址。这里已经与陆地相连,灯塔历经地震、战乱早已消失,原址上现在是一座名叫卡特贝的城堡。史载公元前280年的一个仲秋之夜,地中海上巨浪翻涌,一艘正在进港的皇家客轮被滔天大浪冲击到礁石上摔毁沉没,船上的皇亲国戚无一幸免,使当时的埃及国王托二世深为震惊和悲痛,于是下令在此修建灯塔以导航避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高达135米雄伟壮观的亚历山大灯塔终于屹立在法罗斯岛岸边的礁石上,灯塔顶上那盏光芒四射的巨大灯炬,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给航船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安宁。
经过多次地震,公元1435年灯塔彻底坍塌,马木鲁克王朝苏丹卡特贝就地取材,用灯塔遗留的石料在原地兴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军事城堡,用于防御敌人从海上入侵。至今,城堡已经默默地守望地中海500余年,城堡四周的海水中仍散落着许多巨大的石块,导游说那就是灯塔坍塌的历史见证。
我深深地陷入了历史的沉思。一名健壮黝黑的埃及男孩,手里握着长长的渔竿跑过来,嘴里生硬地叫着:“中国!少林!”要求与我合影,使我胸中涌起一股兴奋。离开亚历山大已经一年多了,看着和埃及男孩的合影,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古老、美丽的“地中海新娘”亚历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