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在部队的大礼堂里不止一次的如痴如醉的观看电影《少林寺》,那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和悠扬动听的牧羊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来上了军校,和同学们相约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少林寺,攀登在嵩山的山道上,站在高高的达摩洞山顶,我们忘情的在山中大声呐喊。如今,由于担负人大接待工作的关系,少林寺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深入的了解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它原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的一座寺院。因其建在嵩山少室山的密林之中,故被称之为“少林寺”。走进少林寺,你会感受到它1500多年历史的风雨沧桑。唐朝初年,十三棍僧救驾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对少林寺大加封赏,使少林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众僧达到2000多人,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凄惨的历史,1928年,因登封县僧会司及少林寺保卫团团总妙兴投靠北洋军阀,少林寺被北洋军阀将领石友三付之一炬,受到了灭顶之灾,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少林僧众纷纷出走,少林武术流入民间。1982年,电影《少林寺》向世人述说了它的兴衰与故事,轰动了国内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林寺迎来了新的鼎盛时期。2003年,登封市按照清华大学编制的规划,大规模拆迁整建了少林寺景区,恢复了其“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今天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实用的少林功夫深深吸引着海内外的宾客。2007年5月,少林寺被国家评定为5A级景区,新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让世人感受到禅宗少林深邃和谐的无穷魅力。
少林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少林寺常住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建筑,座北朝南,为七进院落。走进第三进建筑大雄宝殿,东侧竖有三块重要碑刻,其中《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的混元图像,这幅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和尚,代表佛教;如果从中间一分为二,可以看到两尊面对面的人物坐像,左侧头戴方巾的代表儒教,而右侧那位头挽发髻的则代表道教,这块碑记载了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在嵩山地区相互尊重、共荣共生的和谐与发展,印证了禅宗少林崇尚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人大的接待工作中,有一句众人皆知的话:“天下人大是一家”,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构建和谐的人大大家庭,在和谐的环境中做好人大接待工作,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友谊和发展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因此,做好人大接待工作,构建和谐接待,服务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接待工作要服务中心,与时俱进。要把接待工作放在人大全局工作的高度来看待,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强化接待服务意识,在勤俭节约的前提下,提升接待质量,突出地方特色,让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全方位、多渠道的了解我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主法制建设,加深来宾对郑州人大工作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印象,将接待效应转化为感情效应,感情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为服务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和谐郑州、服务人大工作做出贡献。第二,接待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时期的接待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要求,接待工作作为“第一窗口”、“第一形象”,要创新接待工作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第三,接待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和谐接待。人大接待工作的接待对象层次较高,他们不但关注人大工作,而且关心一个城市的整体工作和形象,这要求接待人员熟悉掌握本市的人大工作、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在履职方面的创新方法受到全国各地人大常委会的关注,作为人大的“窗口”,要注意把人大工作的经验做法向客人准确介绍。接待外地人大同志,要注意活动安排合理,饮食安排可口。来宾所需的考察材料,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复印甚至邮寄或传真送达。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使客人加深对郑州的美好印象。第四,接待工作要营造团结协调的和谐氛围。接待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工作,接待人员不仅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内部和谐就是承担每一起接待任务,都要以工作为先,以事业为重,讲原则讲风格,遇事多沟通、多商量、多换位思考,加强团结协作;外部和谐就是要与接待宾馆、饭店、车站、机场、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等相关单位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的接待工作氛围,共同做好接待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目标,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参与。做好接待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是每一位接待工作者的责任。正如少林寺的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后,他的身形深深印在了石壁中,虽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却给人以启迪,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实现内心美好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