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供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第7次会议审议参考)

2010/1/22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 

  主任会议: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视察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旭彤、贾记鑫的带领下,对我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上午,视察组在市检察院召开了由市检察院相关领导、部分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汇报座谈会,详细听取了全市检察机关和市检察院侦监处、公诉二处、监所处、民行处等业务处室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汇报,了解掌握我市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整体状况,并征求相关工作意见。下午,视察组在市检察院实地查看了控申接待大厅、案件管理中心等办公场所建设及办案工作流程。而后,又到郑州市第二看守所和高新区检察院查看了两个基层单位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情况。通过召开汇报座谈会、实地查看,视察组对我市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视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基本情况
  视察组认为,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法律监督意识,不断规范法律监督程序,加大法律监督力度,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面加强法律监督,努力维护公平正义。针对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各种法律监督,不断强化法律监督力度。一是积极开展刑事立案监督。2006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55件212人,监督撤销案件14件。二是积极开展侦查活动监督。2006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逮捕案件32264件48306人,审结32074件48007人,对5512人作出不批捕决定,追捕759人。三是积极开展刑事审判监督。2006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审查刑事判决、裁定27064件,提出抗诉113件。四是积极开展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市检察院向我市21个监管场所实施了派驻检察。2006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审查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暂于监外执行案件2434件,监督纠正违法案件158件。五是积极开展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2006年以来,共受理民事申诉案件1000件,提出抗诉45件,提请省院抗诉130件。我市检察机关全面开展法律监督工作,较好地促进了司法、行政机关“公开、公正、公平”开展司法活动,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了司法权威。
  (二)加强法律监督研究,提高法律监督质量。我市检察机关在不断完善规范法律监督工作机制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法律监督方式,努力提高法律监督质量。一是在侦查监督中,创立了“引导侦查取证”机制。采取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重大案件,强化证据体系,引导侦查机关侦查取证,提高了侦查机关办案质量。二是在刑事审判监督中,创立了“三书会审”工作法。要求基层检察院办理一审案件,在判决生效前,将起诉书、起诉意见书、判决书上报市检察院,由公诉部门富有工作经验的主诉检察官进行审查,发现有判决错误、量刑畸轻畸重的,要求基层院及时提出抗诉。我市检察院“三书会审”工作法成效突出,被省检察院荣记二等功,并在全省检察公诉部门推广。三是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中,创立了“办案一体化”机制。从基层院选拔优秀检察官,由市院委托为代理检察员,使大量案件得到及时办理。有效地解决了基层院没有抗诉权,人多案少、市院案多人少“倒三角”问题。我市检察院“办案一体化”工作机制被最高检察院在全国检察院民行系统推广。四是积极贯彻国家司法政策。国家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出台后,我市检察院根据实际,及时研究制定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规定》,在法律监督中,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并在办案实践中注重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1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三)加强与公安、法院联系沟通,提高法律监督实效。市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按照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规定,积极加强与公安、法院的沟通联系协调。一是坚持公、检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公安、检察联席会议,互相通报一段时间的办案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加强沟通协商,监督公安机关对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办案质量。二是与公安机关会签下发文件,规范办案流程。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先后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若干规定》、《郑州市检察院、郑州市公安局关于排除非法证据的若干规定》、《郑州市公安局、检察院刑事诉讼过程互涉问题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两机关的沟通联系,完善协作配合工作制度,减少工作程序,提高诉讼效率。三是与法院会签执行监督文件,解决执行难问题。对群众关注、社会影响大的执行个案,积极加强与法院的协调,与法院签署执行监督文件,不断规范法院执行行为,提高法院执行效率。
  (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法律监督水平。为更好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我市检查机关坚持以提高干警素质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监督队伍。一是抓理念转变,强化法律监督意识。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使全体检察人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的理念,不断增强法律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抓好业务培训,建设人才队伍。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干警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干警的法律监督水平。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提升干警执法办案能力。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考核练兵活动,按照考核成绩对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记功,不断提高干警的执法办案能力。
  二、我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法律监督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一是检察机关部分干警在法律监督中,有畏难情绪,不敢、不善监督,监督多了怕影响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怕“伤和气”,该监督的不监督,该纠正的不予纠正。二是侦查机关、审判机关、监管场所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法律监督工作中配合协调意识不强,有阻碍、应付检察机关监督的现象,影响了法律监督工作开展。
  (二)法律监督规定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现行法律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是很强,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工作难度较大。如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立案监督,法律规定仅限于通知侦查机关立案,如果监督立案后出现消极侦查现象,检察机关既无权对案件进行调查,又无权要求侦查机关更换办案人员,影响了监督效果;在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行政监督中也是事后监督、被动监督,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法院的违法审判活动。
  (三)法律监督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检察机关办案任务重,办案人员少,影响了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如侦查监督工作,案件总量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人均年审结案件97件145人,是全省平均数的2倍。二是在开展法律监督工作中,检察机关部分干警业务能力还不够,不能及时发现执法、司法中的违法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不能依法得到完全监督纠正,影响了法律监督效果。
  (四)法律监督手段和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改善。一是由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规定比较原则,检察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法律监督大多采用发出通知、检察建议、提出抗诉等方式,没有足够的刚性,法律监督效果不是很好。二是检察机关自身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群众对检察机关职能了解不多,理解、支持法律监督工作不够。
  三、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社会各界要从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经济建设大局,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关心、理解、支持检察机关全面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检察机关要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自身职能定位,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和工作主动性,全面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
  (三)进一步提高法律监督质量。要紧紧围绕当前“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任务,突出法律监督重点,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面大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有案不立、违法立案等重点问题展开法律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全力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进一步创新法律监督工作机制。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监督手段,加大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手段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完善法律监督工作机制,逐步拓宽监督领域和渠道,全面提高法律监督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队伍建设。要全面加强检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法律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业务能力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努力提高检察人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协调配合机制。要积极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和监管场所的沟通联系,互相通报内部工作要求,交换工作意见,统一执法尺度,加强协作配合与监督制约,不断完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法律监督实效。公安机关、法院和监管场所应当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对检察机关发出的通知书、检察建议或提起的抗诉案件,相关单位要及时认真研究,严格程序,落实制度,不推诿、应付或不作为。
  (七)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依照《监督法》的规定,应当有计划地听取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适时组织相关的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从中寻找出更便于有效实施法律监督的办法,全力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来源:郑州人大网 作者: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