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9年12月28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2010/1/28
 

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姜现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作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我市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开启于2001年。按照2000年底国家和河南省制定的扶贫开发标准测算,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贫困乡7个,分别为巩义市河洛镇、涉村镇,登封市石道乡、君召乡,新密市袁庄乡、尖山乡,荥阳市庙子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70元的贫困村161个,其中巩义市39个、登封市49个、新密市18个、荥阳市19个、新郑市7个、中牟县25个、上街区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的贫困人口11.89万人,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3.36万人。
  为着力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2001—2008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年)》精神,按照“新世纪、新扶贫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4.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3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1000多项,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2008年与2001年相比,全市贫困人口数量由11.89万人减少到6.36万人,净减少5.53万人;农民收入由822元提高到1594元,提高近一倍,年均增长达11.7%。
  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1—2008年,全市投入3559万元,在89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其中有8个村进入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投入9000万元,新建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31个,完成扶贫移民搬迁3315户14000人;投入8000多万元,新修乡村道路500多公里,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其中50%的自然村实现了组组通;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吃水工程,解决了1.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村通自来水率达到了50%。其它如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的覆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分别达到了100%、90%、82%。
  三是贫困地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全市共在贫困地区建设种养业基地39处,建立各类种养业专业村、旅游专业村、加工专业村51个。落实扶贫贴息贷款2.3亿元,扶持扶贫龙头企业5家。
  四是各类培训扎实开展,贫困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1—2008年,全市共投入“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700多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6万人,其中就业1.2万人;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00多期,累计培训贫困农民10万人(次)。
  五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贫困村社会大局稳定。2001—2008年,全市按要求完成了贫困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新建和修缮了一批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以及村民文化活动室。贫困村村级卫生点覆盖率由18.3%提高到100%,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村民文化活动室从无到有,比例接近40%;98%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实现了应保尽保,贫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确保了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应对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以及决战第二季度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化扶贫等五大扶贫开发工程,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696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1477万元、市财政扶贫资金7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3719万元,完成了24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是目标任务的240%;完成了21个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搬迁规模达1804户677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926人,占目标任务的102.2%;预计全年有1.34万人脱贫,占目标任务的102.2%。
  二、主要做法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市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各级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市委、市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于2003年制定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每年都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将扶贫开发纳入“十大实事”进行重点督办。逐年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由2001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300万元。今年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又新增扶贫移民搬迁专项资金5600万元、整村推进专项资金600万元,使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达到了7500万元。
  (二)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大力开展整村推进扶贫,以修路、治水、架电为重点,改善贫困群众生产条件;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环境。二是大力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将贫困群众从山区、深山区搬迁到中心村、镇区或城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问题。三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小杂粮、小杂果种植、畜禽养殖、石材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坚持将治穷与治愚、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五是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加大行业部门支持力度,不断充实和壮大扶贫开发工作力量。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四大班子领导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度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制度,按照《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相关单位积极履行职责,投身扶贫开发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社会捐助”、“新闻扶贫行”等社会活动,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和水平。我市严格实行了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做到专账、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杜绝了扶贫资金的跑、冒、滴、漏。建立了项目立项前期考察制、计划下达公告公示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和标志牌管理等一整套项目管理制度,使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都有章可循。经常组织人员深入项目区督促指导,联合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检查和审计,确保了资金使用到项目、项目真正发挥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但是,扶贫开发工作是动态的、相对的,扶贫的任务是长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贫任务更加繁重。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初步统计,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34.3万人。其中省定贫困村范围内6.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非省定贫困村范围内7.6万人,其它面上20万人。二是脱贫难度不断加大。按照先易后难的开发原则,我市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地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其中有2.53万贫困人口地处山区、深山区,需要进行扶贫搬迁。此外,因为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返贫人口,更进一步增加了扶贫难度。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困难。目前,省里的政策是集中70%的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由于我市没有国家、省定贫困县,这给我们争取上级资金造成了不小困难。
  对此,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现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任务;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三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缩小差距、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扶贫开发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现状,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差距,促进和谐。
  (二)继续抓好整村推进扶贫。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截止今年,我市还剩下58个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重点是实施“五化一健全”工程,“五化”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产业化;“一健全”即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2010年计划完成15个重点村,到2013年之前基本完成剩余村的整村推进任务。
  (三)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力度。坚持搬迁与开发并举、安置与增收同步的原则,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0年我市计划再搬迁1800户6500人。在此基础上,做好搬迁后的安置工作:一是加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二是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搬迁群众生活。四是加大对迁出区的开发建设力度,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扶持和引导贫困地区建设种养专业村、旅游专业村和资源开发专业村,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着力打造适宜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帮助扶贫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五)坚持抓好社会化扶贫工作。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提高社会化扶贫工作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在项目管理上,继续做好项目立项前期考察制、计划下达公告公示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和标志牌管理等一整套项目管理制度,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建设。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建立健全定期审计、检查制度,确保资金真正使用到项目,项目真正发挥效益。
  (七)进一步探索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机制,推动扶贫开发由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向解决温饱与加快脱贫致富并重转变。二是探索建立贫困村能进能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属于省、市定贫困村但确实贫困的村,逐步纳入扶持范围。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搬迁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等的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工作水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不仅多次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而且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视察、指导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在此,我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恳请市人大常委会及各位委员继续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关怀、支持、监督和指导。

 
  

来源:郑州人大网 作者: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