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农工委于8月5日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旭彤、栗培青带领下,对我市生态水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水系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
我市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从2006年6月开始实施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认真履行职责,采取了种种措施,克服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创造生态郑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味,为我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
我市作为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并缺的城市,长期以来,城市水系存在着水资源不足,河道不畅通,水质污染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充分发挥自身水系优势,打造水域靓城、生态郑州的战略目标,决定编制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在长达一年多的编制过程中,通过调研、考察、座谈、专家论证等形式,经多次修改,形成政府议案,于2007年12月14日,经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批准,正式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这个规划起点高、依据充分、目标明确、生态水系规划合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符合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改善郑州人居环境、提高宜居水平、推进生态郑州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度重视,努力工作
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把生态水系建设作为市跨越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指挥部,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璋任指挥长,副市长王跃华、张建慧任第一副指挥长,康定军、赵明恩、孙金献、李新有任副指挥长,市发改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为成员单位,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督办。在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听取建设情况汇报,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并协调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生态水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生态水系建设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密切协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明确责任,保证工程质量,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三)科学施工,规范管理
我市的生态水系建设打破以往传统治河观念,在满足城市防洪和排涝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生态水工学、城市景观学等多学科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理念,充分体现集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和水经济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思路。
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强建设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过程关、竣工验收关,确保生态水系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
(四)加强投入,效果明显
我市生态水系规划实施以来,累计投资14.44亿元,先后对郑州市贾鲁河等9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生态治理,治理长度108.34公里。生态水系“水通、水清、水美”的近期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我市生态水系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按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未完全落实到位。目前,金水河上游8公里尚未进行生态治理,没有与生态水系输水工程连通;邙山干渠疏挖二期工程和贾鲁河中牟段还没有彻底治理。
(二)治污不彻底,严重威胁生态水系的功能发挥。十七里河上游新郑龙湖每天约1万立方米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十八里河、索须河、魏河每遇降水雨污水也直接排入河道;许多污水点没有堵截,从而造成河水污染,影响生态水系的功能发挥。
(三)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造成有些问题涉及政府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工作效率低。
(四)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生态水系建设是全民工程、社会工程,要让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共同管理。
(五)生态水系建设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生态水系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融资进行,缺乏长久的后期管理投入机制保障。
三、代表建议
(一)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快生态水系建设扫尾工作,确保元旦前城区所有河道实现“水通”。
(二)彻底治理河流水质污染。要全线排查污染点,加快实施截污工程,杜绝和根治水质污染;同时,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确保所有河道实现“水清”。
(三)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实现 “水通、水清、水美”的目标。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达到人人关注、人人维护,共同打造郑州“水域靓城”。
(五)迅速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多方筹资,保障投入。保证生态水系建设在近期,尤其是中长期对资金的需要。
总之,通过此次视察,代表们对生态水系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市政府严格依法实施规划表示满意,对市政府解决存在的问题充满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