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2年4月25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2012/5/16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  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战略部署,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坚持一手抓改革创新,一手抓繁荣发展,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郑州都市区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完成了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工作,现已入选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申报成功的31个城市行列。目前,我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2013年上半年国家文化部将对我市创建工作组织验收。二是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完成了100个新建改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200个农村文化大院、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1000场“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惠民演出、750个农家书屋建设和27264场公益性电影六项任务。三是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郑州图书馆新馆工程基本竣工,累计完成投资约6.1亿元。为22个乡镇文化站、13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4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置了计算机等设备。东方红、中原等影剧院拆迁还建改造加速推进,新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数字用户5000户。四是组织开展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完善软硬件设施,全面实现全市“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五是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社会文化活动。以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为轴心,立足服务基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去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26万场次,受益群众达280万余人次,群众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二)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郑州都市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围绕市委打造“一区两城”大局和“新型城镇化引领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心任务,先后组织市县广播电视媒体,开设“郑州新区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都市区建设”70多个专题栏目,较好完成了两会等重要会议和“学习雷锋、弘扬‘三平’精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任务,积极营造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和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凝聚人心,鼓劲加压,提振士气,塑造了务实郑州的形象,为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主动融入,媒体助政,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先后从市属广播电视媒体抽调700多人(次)组成暗访组,完成了煤矿安全等42个方面问题调查暗访任务。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行风政风在线评议和《心通桥?社区热线》节目,郑州电视台关注食品安全系列报道和《我为城市管理提建议》活动,均收到良好社会效果。三是创新创优,培育品牌,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加快深化市属媒体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着力培养一批名栏目、名记者、名编辑、名导演,调动和激发市属媒体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大创优力度,我市广播电视媒体在全省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广播节目技术质量奖、政府新闻奖评选中,获奖数量连续五年位居河南省各地市之首。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央广播电台发稿量连续十二年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电台发稿第一名。郑州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发稿件数量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前列。
  (三)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郑州影响力和美誉度 
  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目标,以精品铸品牌,以品牌塑形象,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打造专业艺术品牌。积极实施艺术精品工程,文艺创作生产硕果累累,我市文化系统共获得集体、个人奖项300余个。《水月洛神》、《斗笠县令》同时夺得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最高奖项——河南省“文华大奖”,双双入选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水月洛神》荣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第一名,《斗笠县令》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最高荣誉——优秀剧目奖和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清风茶社》参加“中原清风杯”全省优秀廉政戏剧双季巡演剧目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二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相继参与或承办了2011年河南省“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河南省第六届版画展”、“新春畅想——2011郑州市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等50余场大型文化活动,社会反响良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绿城读书节、绿色周末、情暖新春专场文艺演出逐渐形成我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金水都市舞蹈节”, 管城民间文艺展演,惠济、高新区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荥阳市第二届民间文艺大赛,新郑“周末大家乐”等县区文化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三是打造广播电视品牌。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媒体联动,培育形成《549早间新闻》、《早餐可乐?711快递》、《今夜不寂寞》、《郑州大民生》、《周末面对面》等一批广播电视品牌栏目。
  (四)实施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管理与发展并重,采取政策带动、园区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等举措,使全市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增长15.8%(可比价)的速度,2010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4.6亿元,占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2.3%,占全市GDP的3.58%,预计 2011年将突破180亿元。一是积极推动项目和园区建设。先后储备文化产业及融资项目83个,郑州图书馆新馆、郑州群艺馆新馆项目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地市级三馆专项建设规划。通过深圳文博会、杭州动漫节等会展招商活动,引导撬动社会资金300多亿投入38个文化产业项目,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强力推动“两基地五园区”(国家动漫河南基地、郑州动漫基地、登封嵩山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华强文化科技园、快乐星球创意产业园、新郑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石佛艺术公社文化园)快速发展,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被评为中国创意产业十大最佳园区奖。2011年完成投资1.99亿元。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是推动出版行业实力实现持续增长。全市印刷企业已达1253家,总资产75.7亿元,销售收入51.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3和 1/4。出版物经营单位1376家,年销售总额33.73亿元,分别占全省出版物发行网点总量和全省出版物销售总量的17%和67%。三是加快动漫产业发展。涌现出小樱桃、华豫兄弟、天乐等一批知名动漫品牌,我市共开工制作影视动画片53部25970分钟,制作完成25部21503分钟,总投资额2.22亿元,年度营业总额1.72亿元,继续位列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第一名,入选2010年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行列。
  (五)注重打防结合,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和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系。清理规范40多个原有的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相对完备的全市文化法规体系,我市文化行政执法工作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和省文化厅的表彰和奖励。二是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全市文化企业的年检审核和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类监管制度和措施,不定期组织各类巡查,持续保持对文化市场不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成功破获国家扫黄办督办案件——锦绣宾戈音像超市销售盗版音像制品案。三是组织开展集中(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开展“闪电一号”、打“四假”等40余次大型(专项)集中行动和1次公开销毁行动,全年累计出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9520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551家次,先后查缴非法出版物39.4万册张(盘),取缔出版物市场(摊点)980余家,有力保障了省会文化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文艺精品创作、动漫产业发展等方面成绩显著,但对比周边省会城市和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先进城市,我市文化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基层文化设施总量相对不足、覆盖不全。截止去年底,全市尚有10%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未建成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文化站,约17%的社区未建立文化活动中心,12%的行政村未建成文化大院。二是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陈旧,美术馆等场馆从展馆面积、展馆功能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缺乏功能先进、设备一流的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我市仅有的演出场所(郑州艺术宫)设施落后,无法承办大型文化活动及新年音乐会等高层次艺术盛会,影响到郑州的对外文化形象。四是市属媒体设施相对落后,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下滑压力不断增大。正在使用的郑州广播电视发射塔已超期服役9年,现已报废,不仅严重危害播出安全,而且信号已不能实现对郑州的全覆盖;郑州电视台是中部六省中唯一没有演播大厅的省会电视台。五是文化单位阵地不断萎缩。新华书店市区发行网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达到38个,但随着旧城改造,大批门市被拆除关闭,目前零售门店仅有3个。民营实体零售书店在网店数量激增、城市场地租金上涨等多重压力下,近5年来一直呈下滑之势,由过去的近1100家减至不足900家。市级原有的12家影剧院,目前能继续营业的只有3家,还都处于拆迁还建过程中,县市区的7个电影院,绝大多数已经注销或挪作他用。豫剧院、杂技团、曲剧团没有排练演出场所,没有专业基础舞台设备,只能租赁狭窄的居民楼排练和办公。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都给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去年,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专门作出决定,出台了我省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3月13日,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和省政府又在京签署了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合作协议,明确了2020年将河南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的目标任务。市政府将加大宣传力度,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指导意见》的热潮,进一步转变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将文化发展纳入郑州都市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文化的工作局面。
  (二)进一步推动文化立法工作。建议人大从立法角度,支持文化建设。目前,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方面有2部法律、22部行政法规、8个高法、高检司法解释、58部行政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为实体法,在实际执法办案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行政处罚法》执行,操作不具体,亟需市人大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一部专门规范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面的程序性法规。另外,因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和受行政管理模式所限,四个开发区和火车站地区管委会一直无法有效行使县级文化管理权限,出现文化管理监管盲区,造成开发区和职能交叉县区“责权分离、都管都不管”的现状,老百姓申请办证困难,需要市人大从法律层面,出台地方性法规,以彻底解决五个管委会履行县级政府管理权限问题。
  (三)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关心支持全市文化建设工作,大幅增加公共文化投入。从今年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2年预算草案报告中,今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项目列支40622万元,经费列支缺口较大。市政府将积极筹措资金,并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恳请市人大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支持建设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目前,正在全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要求,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不达标,缺少标志性文化设施。特别是当前存在的演出场所落后、广播电视发射塔老化,缺少大型综合演播大厅等问题已成为创建工作的瓶颈,急需解决。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我市文化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构建功能齐全、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品位。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郑州人大网 作者: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