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8月23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王济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于2001年9月24日,被郑州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任命为市科技局局长,2004年5月14日,我被郑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任命为市科技局局长。主要岗位职责是:主持科技局全面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主持制定全市科技工作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科技工作指导、管理、协调与服务;抓好科技局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建设等等。遵照《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述职评议办法》和市人大的决定,现就履行职责和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任职以来,我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提升自我,不断创新,注重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作用,以形成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发挥全局同志的积极性,以形成局机关的凝聚力;发挥科技局的职能作用,以形成科技工作的影响力,做到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目标明确,成效显著。经过不懈的努力,全市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为深入人心,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以及市民科技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郑州市相继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全市开展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科技局的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和今年上半年均获总分第一名。去年国家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尚勇副部长等领导到我市视察科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我本人连年考评优秀,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本职工作 (一)理清工作思路,引导科技发展 上任以后,我带领班子成员和全局同志,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确立了全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努力实施科教兴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科技管理模式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建立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郑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人大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构建平台、整合资源、促进转化、支撑发展”的工作思路,组织研究制定了《郑州市技术创新发展规划》、《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郑州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等一系列科技规章和政策,为我市科技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与路径,提出了目标与任务,制定了规划与措施。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几年来,我一直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工作重点,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措施,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底,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产品1171项,比2001年增加463项,占全省36%;高新技术企业642家,比2001年增加271家,占全省45%;河南省确定的50户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郑州18户,占36%;组织实施了66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共落实贴息资金9472万元。据统计,2004年66个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14.8亿元,工业增加值28.6亿元,利税13.1亿元,新增就业人员3874人。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370.8亿元,增加值98.6亿元,均比2001年增长1.6倍,平均每年增长37.9%;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的24.5%,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640家,职工总数达19.8万人,技工贸总收入达562.23亿元。技术贸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1家,其中13家名列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 (三)实施两项创新计划,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为了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我于2002年提出了工业和农业“两项”创新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连续三年被列入市委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组建了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确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汽车、铝、食品、纺织等四个重点行业,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CAD /CAE /CAPP /CAM /ERP等),确定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0家,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制造业信息化体验中心和服务网站;以1130万元科技经费引导制造业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2.6亿元,利税38.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3倍和3.7倍;建立产学研基地20家,引导企业投入科研经费3.8亿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65项,培训科技人员2092人次,形成科技论文254篇,新产品销售收入达42.4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完成了77项农业技术攻关课题。建成植物脱毒复壮和生物技术育种两个重点实验室。培育新品种15个。郑农16小麦2004年通过了国家审定,比优质品种豫麦34增产5%以上。建成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等6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15个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的标志。建成了鸿宝园林、中荷农业等一批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成科技示范乡镇5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点1198个。 科技成果取得新突破。随着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科技成果大量涌现。2001年至今,市本级共产生科技成果67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95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465项。有36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0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2004年,郑州市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7.5%,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市委、市政府分别以80万元、50万元重奖了两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打造科技基础平台,有效配置科技资源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已构建的五个科技平台初见成效。一是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植入农业生产和管理领域,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托举农民实现小康的支撑作用。二是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立了市、县两级,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网络,有效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初步建立了纺织、耐火材料等6个高新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平台,促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四是技术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科技成果的自由买卖,四年来累计实现技术交易成交额28亿元。五是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大型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使之成为全市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 科技计划是政府配置科技资源、调控科技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分工上,我直接抓科技计划,对立项、评审、管理、结项、成果评定、奖励等各个环节进行了重大改革。拿出20项科技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试行了科技项目信用管理制度、项目评审专家信誉制度、项目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制度,初步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计划管理新型机制。四年来,市本级累计投入科技经费约1.3493亿元,共获得国家和省科技经费近8786万元,组织实施国家级项目97项,省级项目730项,市级项目430项。其中,2003—2004年市本级投入的6700万元科技经费,引导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接近6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保证了科技发展重点项目的投入。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实施的各类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如科技经费支持的重大攻关项目——河南康泰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成为我省33年来第一个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的新产品,并已形成产业化规模;郑州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第四代艾滋病诊断试剂、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发的IPV6路由器等,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郑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水刺无纺布生产线和浆纱机产品,其销售额占全国同类产品70%以上,并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大力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建设小康社会依赖于全民科技素养的提高。我们以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进村户的科技三进入工程、科技活动周为载体,在全市开展科普征文、科普知识电视竞赛、科技改善人居环境等各类科普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巩义北坡村建立了科普大院和科技信息中心,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信息平台。在管城区紫荆社区建立了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宣传服务设施包括电子阅览室、科技图书馆、电子触摸屏,及科技宣传长廊等,建成了全市第一家科技示范社区,被新华社誉为“构筑了城市科普工作的新模式”。目前,这个信息中心还搭载了党建、计划生育、社区安全等多项内容,已成为社区生活综合信息平台。在每年一届全国性的“科技活动周”中,我们依据不同主题,通过举办主题讲座、报告会、科技下乡、网上科普竞赛等各种活动,初步形成了科技宣传、科学普及的浓厚氛围,全民科技素养以及科技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高。 (六)强化目标考核,促进市、县科技共同发展 我从建立创新工作机制入手,坚持“自我加压、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明确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监测,进行考核、评鉴,做到了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有讲评、有奖惩。四年来,所提出的58项市目标和209项局目标,均圆满或超额完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有关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精神,强力推进县(市)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及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工作,促进了市、县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使郑州市和12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目标考核,郑州市本级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二七、金水、新郑、巩义、荥阳,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巩义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七)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廉政建设 我始终要求大家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全系统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每年安排时间到县区、企业、科研院所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制度约束加强廉政责任制建设,贯穿于科技工作全过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重点对管事、管人、管钱的部门严密防范,并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重大人事安排、重大财务开支都由班子集体研究。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在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由于科技局班子团结务实,勤政高效,在近几年的考核中均获得好成绩,也没有发现重大违规违纪事件。 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努力当好人民公仆 作为市人大任命的国家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义不容辞。任职以来,我一直把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任务。一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促进,因此,我坚持亲自阅读批示,专人登记督查,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力争代表满意。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议案,我带领有关人员深入企业调研,提出了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加大了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执法力度,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使郑州市跨入了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的行列。四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7200余件,授权量4000余件,均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二是认真落实人大代表的视察意见。定期向人大代表们发出征求意见函,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配合市人大先后多次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如对市人大代表视察我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贯彻执行情况时提出的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等问题,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落实和整改。三是配合市人大认真做好科技立法工作。《郑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郑州市科技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都被列入了市人大地方立法规划。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科技立法的前期调研、草案起草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本人由于工作经验、方法、水平有限,仍有一些该干,而未能去干的事情,仍有做得一般化、不尽人意的地方,仍需要努力改进和提升。从全市科技工作看,科技综合实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还不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全民科技意识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力争使科技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当前,以科技为支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实现“中原崛起”,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的历史重任。今后的工作:一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高全系统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二是进一步转变职能和作风,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务实型、廉洁型”机关;三是建立省、市、县(区)联动配套工作机制,着力培育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四是合理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引导和调控科技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六是狠抓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很感谢市人大多年来对科技工作和我本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次述职评议是对科技工作和我本人工作的检验,也是我学习、改进、提高的良好机会。我诚恳欢迎并将认真接受各位领导和代表对我的批评、指导和帮助。 以上汇报,请予评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