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5年的工作安排,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将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汇报。为做好准备工作,在尚有勇副主任的领导下,我委于今年8月份听取了市商务局关于上半年全市利用外资工作情况的汇报;9月份面向部分驻郑各级人大代表进行问卷调查;11月份又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并对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调研。11月29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保山、尚有勇的带领下,我委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听取了市商务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汇报,视察了市工商局办事大厅及南亚塑胶(郑州)工业有限公司、明电舍(郑州)电气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外商投资企业,并进行了集中座谈。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招商引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 责任落实 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对全年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主要责任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政府有关部门,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跟踪责任制,实行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各责任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的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的推进督导机制。为使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了全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协调会议制度和项目督查通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区抽调专职招商人员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展开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 (二)优化环境 强化服务 为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市政府委托“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对我市硬件环境、市场环境、政府服务和政策环境、人文及生活环境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同时,为解决外商在郑的工作、居住、就医、娱乐、子女入学等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制定相关措施改善外商在郑工作生活条件的通知》,方便外来投资者的《郑州商务生活指南》也即将完成并免费发放。认真做好外商投诉处理工作是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的重要环节。今年前11个月,市政府外商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案件36起,目前已结案31起,为外商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70万元。 (三)强化交流 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我市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洽谈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如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河南(旧金山)经贸文化周、郑州商品交易会等,共签约外资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额34.5亿美元,合同外资额5.98亿美元,签约内资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额36亿元。同时也为我市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由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环境优化,使香港、台湾地区成为我市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能源供应业成为我市引进外资的主导产业;外资并购成为我市吸引外资的重要形式;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成为拉动全市利用外资的主要增长方式。今年头10个月,重点外商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全市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家,同比增长21.95%;合同利用外资49148万美元,同比增长6.15%。实际使用外资30027万美元,同比增长52.68%。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项目460个,引进市外境内资金88.1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资项目规模小,质量不高,对全市经济贡献度偏低。一是招商引资的增长速度还不够快,总量还不够大。二是招商引资项目的结构还不太合理,利用资源和高耗能的项目比较多。三是缺乏高科技的重大项目作支撑。 (二)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一是土地供应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与投资相关的市场服务水平不高;三是政府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效率较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政务公开不到位,个别单位还在暗箱操作;行政审批手续繁锁,办理周期长;政策缺乏连续性,影响行政信用;政策法律执行不到位,存在执法、司法不公现象;政企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政府个性化服务和回应能力较低;“四乱”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县(市)、区招商引资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区使用外资额、合同外资额还未达到今年目标任务的平均进度。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未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中主平台作用。 三、建议 (一)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引进外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一五”规划唯一的两个量化指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因此引进外资必须与提升我市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要“科学招商,理性引资”,改变目前利用资源和高耗能的项目较多,自主创新比较弱的局面。要结合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和节能降耗,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引资力度。 (二)着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继续完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狠下功夫。通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转化社会管理职能,为整个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一是完善我市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二是要认真做好外商投诉案件的解决工作,建立统一的外资企业投诉机构,严肃查处执法、司法不公和“四乱”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加强水、电、气等部门的保障力度,协调好项目用地问题;五是要加强对税务、工商、商检、海关、金融、电力等垂直部门的领导和协调,确保外资项目的顺利发展。通过搞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留住外商,引进更多外资。 (三)充分发挥开发区和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出口加工区是我市改革开放的窗口,郑东新区、郑州加州工业园和郑汴城市快速道路两侧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大开发区和这些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影响这些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投资“洼地”,提高开发区和重点区域对我市GDP的贡献份额,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提高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地位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扎实做好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在2005年项目库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特别是公路、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完善对外开放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发展河南省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抓紧制定《开发区条例》和《(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实施意见的通知)实施细则》、《郑州市境内域外资金认定奖励办法》等政策;三是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商(协)会协作、企业主动参与的招商引资互动和共享机制,将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前台,逐步使他们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体。 (五)着力解决招商引资和土地短缺的矛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增加,土地问题已成为招商引资工作的“瓶颈”,必须克服这一制约发展的因素。一是为已经具备条件的投资企业解决未发放土地证的问题;二是鼓励现有企业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增资扩股,提高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比,由外延型粗放发展向内涵型集约发展;三是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盘活土地存量,整合土地资源;四是多渠道解决招商引资重点区域的用地指标,缓解土地紧缺压力,扩大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