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承诺:能如期兑现吗——市人大常委会明察暗访政府践诺情况侧记

2005/12/14
 

    2005年在市区新建22所中小学,是郑州市政府在年初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为市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也是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义务教育法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一项具体举措,这一承诺深受市民的拥护。目前,2005年已经过去了近5个月,22所中小学建设进展情况如何?政府的承诺能如期兑现吗?5月24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40名人大代表,在主任郝建生等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分四路对全部22所中小学的建设情况逐校进行了明察暗访。所到之处,代表们详细询问资金落实、土地使用手续办理和师资选配情况,实地察看工程进展情况,对发现的困难和问题一一详记。明察暗访结束后,代表们听取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汇报,面对面向政府指出了问题,提出了建议。代表们郑重指出:政府一诺千金,必须如期兑现,决不能失信于民。
  现状——喜中有忧,部分学校建设不容乐观
    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汇报和代表明察暗访的情况,目前,新建22所中小学中有17所正在施工,其余5所除中原区政府购买郑州一商技校改建为秦岭路小学、购买民办绿荫学校改建为淮河路小学8月底前改建完工并投入使用外,经济技术开发区2所学校尚未开工,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正在搭建施工临时房。预计今年9月份新学期有15所学校可如期投入使用。
    在明察暗访中,代表们对部分新建学校能否如期完工表示忧虑。在郑州经济开发区负责建设的开发区中心小学、第85中学规划地点,人大代表看到的是满地荒草,没有任何开工的迹象。市人大代表何秋玲向开发区负责人表示疑问:“就目前的状况,9月份完工是不可能的,承诺如何兑现?”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建设的第58中学施工现场,代表们看到地基工程才刚刚开始,当即否定了相关负责人8月31日前可以完工的保证。在第75中学施工现场,人大代表发现工程只是刚刚开挖基槽,8月底竣工无法保证。
  问题——资金是最大的困难
    代表在视察中了解到,在22所中小学建设中,市、区政府和两个开发区管委会先后经历了选址难、拆迁难,但始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到位。
    根据市政府的汇报,这次新建22所中小学总投资60440万元,其中市财政向承担初中建设任务的区补助14100万元,区财政需承担中小学建设资金7853万元,需要贷款34787万元,从其他渠道筹措资金3700万元。截止5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5723万元,其中市财政资金已到位5000万元,区财政投资3280万元,其他资金8098万元(代表特别提出这部分资金实质上是建筑商垫资),目前尚有资金缺口44717万元,这一资金缺口除区财政投入外,主要靠贷款解决。代表们提出,随着建设进度的推进,对后续资金的数量和时间要求更为急迫,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在金融机构普遍惜贷、市财政特别是区财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予以保证落实,势必影响工程进度,如期兑现承诺将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同时,代表还对新建学校在赶工期的情况下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师资选配、建立解决市区中小学入学难问题的常效机制等问题表示了深切关注,面对面向市区两级政府负责人提出了建议。
  建言——不负民意,信守承诺
    代表们的质疑和建议,市区两级政府负责人对代表质疑的务实答复,其间都清晰地透出一个主题:不负民意,信守承诺。
    破解资金难题——代表提出,市区两级政府要把新建设学校的资金,按照各自承担的投资责任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大资金协调力度,千方百计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由市财政承担的1.41亿元投资,尚有9100万元要抓紧向各区补助到位;要尽量减少建筑商垫资,避免出现新的工程款拖欠问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寻求民间资金投资中小学建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柳身当场表态,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各自承担的任务,逐个学校倒排工期,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完成任务不动摇!5月底市财政确保不少于4000万元到位(此次视察结束后的第二天市政府将4100万元的补助资金拨付到位),6月底到位5000万元,各区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投资责任,决不能只等靠市政府的补助资金。
    保工期,更要保质量——代表提出,新建22所中小学关乎下一代的培养,为了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已开工的学校都在紧张施工,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意和保证工程质量,市区两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统一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坚决杜绝和预防劣质工程,积极推行绿色环保建筑标准,把下一代的安全健康成长时刻放在心上。李柳身在答复中要求,各区政府要树立质量意识,一定要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监理招投标制度,要保工期更要保质量,市政府大项目办公室将加强对22所新建中小学校工程的稽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新校“软件”建设同样重要,师资选配要高起点——刘曼云代表提出,新建设22所中小学是2005年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中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一件,把这件实事办实办好,除了如期完工外,还要高起点配备师资力量,让市民对新学校的教学质量放心,敢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来。据了解,新建学校需要487名教师,目前各区已陆续面向全省招聘选拔优秀在职教师和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龚立群在答复中提出,各区在搞好选聘、高起点配备教师这一基本环节的同时,要创新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各区现有名校的作用,以名校带新校, 使新校在高起点上起步发展。
    根本问题是建立解决中小学入学难的常效机制——代表们提出,今年市政府集中新建22所中小学只是弥补市区基础教育历史欠帐的无奈之举,要实现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根本的是要建立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常效机制。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要保证资金的投入,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郑州市就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更是侈谈。副市长龚立群在答复中坦诚表示,就郑州市在基础教育目前的历史欠帐和城市化发展速度,今年所建的22所中小学只是暂时缓解中小学入学难问题,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市区两级政府要建立解决中小学校入学难问题的常效机制。为破解这一难题,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郑州市城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将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范中小学建设长期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学校建设投资保障等问题,为政府履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义务建立“硬约束”。他还建议,《条例》要鼓励和规范社会资金投资义务教育,使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多管齐下打通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资金通道。
  后序——监督将进一步加力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建生表示,市人大常委会组织40名人大代表对新建22所中小学进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是回应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对政府落实承诺的监督、支持和促进。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22所中小学建设情况的汇报,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督促政府履行承诺,向市民群众兑现他们曾经的梦想和希望。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2005-4 作者:国 宏 梅 青 崔永勋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