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吴晓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作关于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开拓思路,创新措施,扎实推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相继获得国家区域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2003年)、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2003年),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市(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2007年)等荣誉,并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近三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科技自主创新战略,把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列为郑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八项重点工程之一,在实施工业2662技术创新计划、农业5212技术创新计划和制造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科学数据资源共享等重大科技工程的基础上,强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健全了科技自主创新的三大体系,建立了1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开创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52家,高新技术产品2013项,分别占全省的43%和38%,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为主导、以专业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064.3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323.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8.6倍和7.7倍。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735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4.4%和54%。
二是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市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214件,是2001年(1100件)的4.74倍;获得发明专利943件,是2001年(201件)的4.7倍,被列入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企业全部消灭了零专利。
三是科技成果大量涌现。2002—2007年,市本级产生科技成果824项,年均137项。其中2007年159项。这些成果中,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108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565项。43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59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快速提高。培育壮大了郑州威科姆、大方桥梁、汉威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优势技术。威科姆公司的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大方桥梁公司的大型轮胎式搬运机,思达高科的电能计量产品,辉煌科技的铁路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华晶公司的大型金刚石压机,生物工程和制药方面的艾滋病诊断检测试剂,以及宇通客车、郑纺机和郑煤机主导产品等,都是我市一流的高新技术产品。
五是三大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建立健全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巩固了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了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府调控的创新保障体系。
六是技术集聚和辐射能力大幅度增强。2007年,全市技术交易成交额达到28亿元,是2001年5.4亿元的5倍多。我市技术交易网络已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经开区,建立技术交易合同登记网站19个,成为全国技术交易联盟八大成员单位之一。
二、主要做法
在推进全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中,市政府抓住发展机遇,坚持解放思想,明确发展目标,主要采取了九项措施。
(一)确立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06年,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提出并实施了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列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八项重点工程之一,并以此为标志,确立了科技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王文超书记、赵建才市长等,明确提出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是八项重点工程的“重中之重”。他们先后10余次到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企业创新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激励和鼓舞企业和工作人员的创新士气、创新勇气和发展志气,充分体现了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抓自主创新、抓发展方式转变、抓科技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二)增加科技投入,高度重视科技自主创新工作。为了支持创新开发活动,市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今年达到了《郑州市科技投入条例》规定的比重要求。市本级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由2001年的2387万元,增长到2008年1.17亿元。这些投入98%以上投入到了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创新项目,在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我们通过市本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示范作用,通过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的约束作用,促使l2个县(市)区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县(市)区政府安排的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从2001年2800万元,增长到2007年近1.4亿元。高新区也从2003年以来,设立了科技经费,目前已超过1500万元的规模。
(三)深入务实,强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市政府启动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近三年来,29家企业52个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6亿元,占三年计划的105.5%,大部分项目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指挥部围绕工程实施,先后召开了30余次动员会、座谈会、现场办公会和工作例会,组织了20余个调研组,撰写了30余篇调研报告,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市科技局作为工程实施的主要责任单位,成立了专利服务、政策法规宣传等6个服务组,累计为企业办实事280余件,在全省率先试行专利质押贷款。郑州春泉暖通公司获全省首笔专利质押贷款;海力特等三家工程企业跻身全国最具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强;超硬材料产业园,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几年来,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凝聚强大的创新动力,提升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先后制定、修订、出台了《郑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郑州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着力改善全市科技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在税收、土地、融资等方面,在国家规定的政策界限和权限内,最大限度在科研资助、科技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起到了推动创新的良好作用。2003至2007年,全市用于科技进步奖的奖金987万元,重奖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4人,奖金230万元。2007年,全市发放的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200万元,大大激发了企业群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市科技局近年来通过实施科技三进入工程、科普书屋建设工程、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基地建设等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创造、创新意识,全市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06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与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召开产学研项目对接洽谈会。王文超书记、赵建才市长对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亲自参加我市举行的产学研对接会议。目前,全市80%以上的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两年来,已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40余项,经费2000多万元。2007年,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技术交流2万多人次。目前我市已与国内外1 3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创新成果2900多项,其中6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半数就地转化。今年5月,市政府批准市科技局增设院校科技合作处,进一步强化了全市加强、协调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工作职能。
(六)下大功夫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聚集人才。市政府先后投入科技经费5000多万元,引导企业投入资金1.86亿元,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3家,新增和改造科研开发场所21.8万平米,科研装备150台套,中试及规模化生产线50余条。这些研发中心的建设,通过科研开发条件的改善,聚集了高、中层次的研发人才8300余人,包括院士25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博士占6%,高级职称人员占25%;这些研发中心主要建在企业,并且绝大多数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覆盖了我市优先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和主要的产业领域,构成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基本骨架。科技局从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出发,还编印了《郑州高级人才名册(选录)》,收录各级各类科技人才一万余人。
(七)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在科技项目的安排和管理方面,初步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新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先后启动实施了十多个重大科技专项,将经费集中安排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支持汽车、铝、食品等我市重要产业的发展,着力引领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使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走上了依靠创新、跨越发展的道路。今年初,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大规模、深层次调研,提出了20项重大科技需求和23项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今年重点支持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并对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5个专项公开招标,确定了34家中标单位。市委书记王文超同志批示将这份调研报告印发到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研读。
(八)着力打造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公共平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要素,建立了十个功能不同、资源共享、全方位为企业、农村和社会服务的科技公共平台,主要是科技政务公开和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郑州科技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致力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网,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有效利用、节约资金投入、杜绝资源浪费的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平台,促进技术聚焦和技术辐射的郑州市技术交易网,促使科研开发数据共享和相关资源共享共用的郑州市科学数据和科技资源共享工程等。目前,这些网络平台总的资源带宽达到3000兆;在线共享的大中型数据库50余个,信息资源总量达到7500千兆。
(九)大力加强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近三年来,我市重点创办综合性孵化器和面向特定专业的专业型孵化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24家,其中国家级4家,孵化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达到1460家,年技工贸收入达到36亿元,同时,建立了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20多家孵化器和800多家在孵化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在线共享。
三、存在问题与下步打算
近年来,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推动、支撑和服务作用。但是,横向对比,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一是创新人才不足。2007年,我市科技创新人才9.2万人,骨干人才3.5万人,每万人拥有量仅46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例7.95%,总量不足,骨干人才少,创新团体没有形成规模。特别是能做出重大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缺乏。,
二是投入规模不够。虽然2007年市本级科技经费突破1亿元,但与周边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投入规模仍然较小,增速仍然较慢。此外,不少城市如沈阳、合肥已分别设立了8亿和2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而我市尚未设立。
三是产业规模不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少大块头的骨干企业。像宇通、中铝河南分公司这样大块头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实现六个突破为目标,以抓好六个要素,强化六个集聚为思路,以实施一个工程,抓好三个计划,完善三大体系为抓手,努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新跨越。
一是实施“三大计划”,即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计划。
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即在四个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家;300家企业中,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达100家,重点扶持提升3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以上消灭零专利;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投入达70%以上。目前正在实施中。
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目标,是到2010年培养1000名科技型创新人才,500名创新型企业家,50个技术创新团队。
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计划,即以郑州高新区为基础,到2010年通过科技部验收,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使高新区真正成为创新型郑州的核心和龙头。
二是抓好“一个工程”,即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去年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财政局等部门启动了该工程,并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连续三年实施。三年内培育3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实施30项节能减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广3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网络平台。目前已对17个项目给予经费重点支持。
三是强化三大体系,即进一步加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融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府调控和保障体系。
四是实现六个集聚,即引导支持政策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支持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支持技术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支持资金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支持管理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支持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
五是力争六个突破,即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3年实现翻一番,占GDP比重达到57%;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每年递增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万件,较2007年增长1倍以上;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55%,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技术交易额突破80亿元,较2007年增长2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