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水生态治理情况

2020/8/13

 

  为全面了解新郑市水生态治理工作情况,8月10日,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在副主任杨流的带领下,深入到老观寨水库、双洎河综合治理示范段、沂水寨水系连通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等地进行调研,实地查看水生态治理情况,并听取相关单位负责人关于水生态治理工作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围绕构建全域水系、循环水系和生态水系,投资160多亿元,先后谋划实施河道治理、水系景观、河湖贯通、水土保持等一大批水生态建设治理项目,有力推动了全域水生态持续好转。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投资近2000万元,高起点编制城市生态水系总体规划、生态水系提升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及配置规划、双洎河综合规划、暖泉河生态水系、具茨山小流域治理规划等一系列水生态建设规划。二是加大河湖治理力度。累计投资119.4亿元,高标准推进双洎河湿地公园、潮河景观公园、老观寨水库生态修复、暖泉河生态水系、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进一步涵养水源,提升河湖生态。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投资6.6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铺设改造污水管网26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三污一净”专项行动,综合治理河道14.9公里。四是推进水生态修复。投资78万元,先后实施黄水河、岳庄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平方公里。五是创新河湖管护机制。以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完善“河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约1378万元,共封堵排污口9处,清除河道垃圾、水草约5.9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350平方米,打捞漂浮物约1.2万立方米,清除淤泥18.7万余立方米,执法事项1起,清除围垦约5000平方米,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调研组在肯定全市水生态治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资源供应不足。目前,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改善需水日益增多,而流经我市的9条河流中,有4条断流或季节性断流,全市20座水库中,有6座干枯无水;二是个别水生态项目建设标准不高。在已建水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个别项目设计品位低,质量差,绿化美化不到位,水质不达标,环境卫生差现象;三是污水处理不到位。现有纳污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或标准低,致使部分污染水直接排放河道,严重影响水体水质。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多措并举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主动协调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形成河道、湿地、湖库间互连互通的供水保障格局。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通过主槽开挖、抬高水位等措施增加河道、水库的蓄水能力。提标利用再生水,通过污水厂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二要提高水生态建设项目质量。做好做优水生态建设项目规划,构建“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水景观”五位一体的水生态体系。认真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在建项目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按期完工。要把水生态项目建设打造成靓丽风景线,方便群众休闲娱乐。
  三要搞好水污染防治。在水生态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更要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污水处理、生态补水、湿地净化等工程,确保入湖进河水质清澈干净。全面深化河长制管理联防联控协作模式,实现 “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步推进。
  四要依靠科技力量治理水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湿地、生态河岸、生态河道为重点,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微生物防治污染的新技术,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创造适宜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环境自净能力与承载能力,最终达到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五要加大水生态治理宣传力度。水生态环境治理不只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要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台、官方微博、政府网、微信、广告牌等,对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行跟踪宣传报道,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和监督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高群众治水意识,调动全民参与治水的积极性。

 
  

来源:新郑市人大 作者:曹永强 刘小利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