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新郑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机关各委科室负责人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先后深入到人人利食品有限公司、豫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运达造纸设备有限公司、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地实地查看,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认真听取了市科工信局主要负责人关于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新郑市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切实抓好“三送一强”活动,积极破解企业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工业经济指标稳步回升。面对年初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开局不利,经过6个多月的调节运行、要素保障、强化服务,1至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到5、5%。二是科技创新成绩斐然。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县市、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市的目标,通过“三送一强”、“六稳六保”等措施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落实惠企政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共完成8.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1.3%,较上年增长46%。今年实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增科技型企业33家。三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1.6%,连续7个月位列郑州市六县市第一。泰宏建筑装配产业园、亚利韦等25个新上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开工率83%。科建、金星啤酒等20个续建项目复工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四是大型企业支撑有力。1-7月份,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7月份完成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84.3%。

视察组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与充分肯定,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稳定压力较大,1—7月份,全市制造业增速扔低于工业增速,距离年度目标差距较大,工业回升基础不牢;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全市产业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传统工业占比较大,增速趋缓,新兴产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产值总量小,对工业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针对存在的问题,视察组提出意见、建议:
1.强化运行调度。一是紧盯目标稳运行。按照年初预期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区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帮扶,靶向发力,确保实现预期增速目标。二是强化举措稳生产。重点针对30强30优企业,尤其是产值占比较大企业,主动靠前,开展“一对一”服务,对增长态势较好的现代食品行业企业,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生产;对下滑幅度较大企业,制定帮扶专案,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进行合理调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加强项目建设。一要严格落实项目联审联批工作制度,确保新开工项目按时间节点开工、续建项目出形象有进度、竣工项目早投产。二要实行项目管理无缝对接,紧盯项目建设进度,准确掌握了解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三要坚持重大项目建设首席服务官制度,紧盯开工、在建、投产工业项目,倒排工期,快速推进项目建设。
3.加快创新转型。一要鼓励企业构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创新资源的聚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三要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依托全市高校众多的优势,挖掘一批优秀科研成果,立足于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食品加工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主导行业,推进高校中优秀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四要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和孵化器建设,引进一批知名创业平台在全市建立分支机构,推动高校院所、大企业搭建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众创空间。
4.突出提质增效。一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遴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二是建立大中小微型企业和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抓好“30优”“30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工作,支持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抓好企业上市、规模以上企业入库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四是引导企业发展“专精特新”。鼓励企业掌握专有技术和独门绝活,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
5.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一联三帮”,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加大企业问题交办、转办、督办力度,确保企业问题及时掌握、及时解决。针对企业融资、用工、市场、产业链配套难题,继续做好“四项对接”活动。充分利用各项惠企扶持政策,提振企业信心、凝聚发展合力,进一步激发全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打造政策优、服务优、企业家与人才待遇优,“亲与清”新型政商关系的“三优一亲”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