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回族区政府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按照联动监督方案安排部署,切实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工作,自查短板,梳理任务,强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自查短板弱项,全面解决制约养老服务的突出问题
4月19日,区政府组织召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人大监督推进会,组织全区12个街道办事处,认真梳理近年来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短板、弱项,养老服务的堵点痛点。近年来,管城区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养老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医养融合”“物业+养老”“家政+养老”工作新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探索的特色创新做法连续三年被市委考评办评为特色创新项目。其中《聚焦群众需求、破解养老难题,努力打造高品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经验做法,经市委常委会研究,被评为2022年度郑州市“特色创新”典型案例。今年3月8日,管城区“以‘三个三’养老服务模式为抓手托举最美‘夕阳红’”的经验做法,被市委办公厅《工作交流》(第51期)转发郑州市,4月2日,被省委政研室《改革简报》(第24期)专版转发全省。但是,管城作为郑州市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养老事业发展面临着老龄化率高、基础设施老化、新兴资源不足、养老床位数量差距、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区政府将以此次联动监督为契机,紧扣条例规定的87条内容,对标省、市、区委工作部署以及2024年全区养老服务重点工作,找准着力点,寻求突破口,以非常之力,用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功,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梳理工作任务,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服务工作
积极联合区卫健部门,依托“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有效推动机构、社区、居家医养康养服务全面协调发展。全区所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均与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养结合协议,将巡视探访、上门巡诊等医养服务有效衔接。养老机构与辖区二级以上医院签订医养联合体协议,需住院或转诊的老年人,优先转至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简化老人就医程序。指导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单位,开展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增加书画、科普讲座、摄影等老年大学课程,为活力老人提供服务。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基础上,设立“银发顾问点”,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服务。将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升级存量、做强增量。与人社部门联动,开展养老护理相关专业技能人员培训,积极申请护理员岗位补贴,落实养老护理员入职奖励、职业激励补助等制度。积极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展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警示宣传,加强对辖区养老机构风险提示工作,保障了广大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
三、坚持目标导向,继续推动管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结合此次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的重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实行清单管理,不折不扣抓好整改,推动解决一批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智慧养老信息化建设,按照“一进驻、一融入、一设立”的方式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融入街道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平台,实现线上动态关注与线下提供服务实时联动,将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健康状态、养老需求等数据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信息贯通。积极与人社部门对接,将培训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把养老服务人才作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点工作,完善高技能养老人才技能培训,提高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以老龄工作回归民政主责为契机,逐步健全体制机制,协调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老年人保障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向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实现辖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统筹落实好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以年内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区60%的社区和10%的行政村为目标,建成老年助餐点74个,新增养老托老床位520张,建成村级养老服务设施12家,完成养老人才培训16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