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守护“河洛古国” 传承弘扬历史文脉

2024/8/14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黄河东流去  往事越千年

  穿越历史时空隧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黄河与洛水交汇的那片黄土地——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这里是文献记载“居天下之中”的“洛汭”,交通便利、万方辐辏,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腹地。双槐树村的高台地上,一座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历史起源。2013年至2020年,考古人员在双槐树村南部,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的都邑,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重点发掘4000余平方米。双槐树遗址是我国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先后被评为“202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
  遗址的三重环壕,显示出聚落布局上的高规格和整体规划,为早期都邑城市形态的源头和肇端;带有围墙和瓮城结构的中心居址表明权利和秩序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都邑建制中最为重要的“建中立极”规划理念已有萌芽;“一门三道”结构,开创了高级别国家礼仪建筑的特殊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民族经典思想;牙雕蚕与青台、汪沟等聚落发现的丝绸实物相互呼应,奠定了中华古代社会农桑并重的底色;包含的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发展模式,在后代中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至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目前的科研成果表明,以双槐树为代表的“河洛古国”文明形态,明确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最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论断的代表遗址。
  穿越千年的“河洛古国”,闪耀着五千年前最早中国的灼灼光华,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熠熠生辉。遗址的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民文化自信、传递人类智慧和创造力意义重大。

守护根和魂  法治需先行

  法者,天下之仪也。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筑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治保障,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之需,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担负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客观要求。
  在双槐树遗址焕发新光彩的过程中,要有“法”的保障。
  ——这是贯彻黄河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水平保护河南双槐树、山东大汶口等黄河文化遗产,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加强立法保护是高水平保护遗址的应有之义。
  ——这是落实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必要保障。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双槐树遗址的保护和发掘研究工作,将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加强立法保护是深入研究和展示利用的必要保障。
  ——这是有效遏制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迫切需要。千百年来,该遗址周边地貌受河水和洪水反复冲刷,受损严重,已严重威胁遗址本体和文物安全。同时,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和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尤其是大型项目建设,使双槐树遗址发掘和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亟需立法予以解决。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在选题立项、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审议修改和提请批准各个环节都充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今年3月份,在立法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制定《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被列为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地方立法计划审议项目之一。4月2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会后,常委会坚持“四注重两广泛”原则,对《条例(草案)》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四注重”包括:一是注重征求专家学者意见。根据审议意见进行初步修改后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法律咨询委员会专家学者的意见;二是注重征求关键方面意见,将草案审议修改稿送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征求省直单位意见,向市政协、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巩义市人大常委会发函征求意见,组织召开政府部门征求意见座谈会;三是注重征求基层单位意见,多次到巩义市和双槐树遗址实地调研,现场征求基层部门和单位意见,向基层立法联系点发函征求意见;四是注重征求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向代表联络站发函征求全市人大代表意见,二审前向所有常委会委员发函征求意见。“两广泛”是指,一是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在郑州人大网站和《郑州日报》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群众的意见;二是广泛开展调研,赴杭州、武汉、扬州立法考察,学习立法先进城市工作经验。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到意见建议162条,经研究采纳85条。
  6月27日,《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8月3日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全票批准,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必将对加强双槐树遗址的保护、管理、利用,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精准小快灵  确保真管用

  《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立法实效,形式上,体例从简,一文到底,全文27条,充分体现小切口和适用性;内容上,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法律责任上,上位法已有处罚规定的,不再重复设定罚则,充分突出保护,体现地方特色。《条例》主要在保护体制和机制、保护区域和对象、用地保护和日常管理、遗址的展示利用等方面作了明确规范。
  ——建立保护体制和机制。目前,双槐树遗址暂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为此,《条例》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市、县、镇三级政府分级保护、文物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双槐树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的保护体制和机制。三级政府的职责分别是:郑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双槐树遗址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遗址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巩义市人民政府负责双槐树遗址保护工作;镇人民政府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遗址保护工作。此外,郑州市、巩义市两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对双槐树遗址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双槐树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遗址的保护工作。
  ——明确保护区域和对象。明确双槐树遗址的保护对象和保护区域是加强双槐树遗址保护的核心内容。遗址保护,规划先行,《条例》要求巩义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双槐树遗址保护规划,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依法公布实施。规定了双槐树遗址保护区域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列举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禁止行为,明确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分类保护。
  ——强化用地保护和日常管理。为减少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对遗址的影响,《条例》规定巩义市人民政府根据双槐树遗址保护、管理及利用需要,可以依法对遗址保护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实施征收。针对日常管理,结合实际规定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如要求双槐树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遗址本体保护状况和周边环境实施智慧监测;按照遗址保护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配备防火、防盗、防洪、避雷、防破坏、防自然损坏等设施设备并保持完好;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发现危及遗址安全的情形,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并向巩义市文物行政部门报告,等等。
  ——推动遗址的展示利用。双槐树遗址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双槐树遗址的科学研究和展示利用,对追溯中华文明根系脉络,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尤为重要。《条例》要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双槐树遗址的科学研究和阐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深入挖掘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鼓励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等资源,挖掘、揭示双槐树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鼓励利用双槐树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同时规定,巩义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多元运营机制,推进双槐树遗址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发展遗址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

法贵乎必行  普法入民心

  “法贵必行。我们会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条例》进行深入宣传,使立法过程成为普及法律知识、凝聚立法共识、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为保护和利用双槐树遗址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韩广道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后,要将学习宣传《条例》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做好宣传。
  ——抓好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作用,深入挖掘遗址保护典型案例和创新方法,对《条例》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持续性的宣传。
  ——抓好群众宣传。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群众易记易接受的保护标语等,引导群众自觉树立文物保护理念,形成全民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互动。
  ——抓好条例解读。通过专题讲座、业务培训、以案释法等形式,深入宣传《条例》的立法背景、重大意义、保护措施等内容,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执法队伍的素养能力,为《条例》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这是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亲笔写下的《双槐城礼赞》中的诗句。保护双槐树遗址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信,随着《条例》的颁布实施,必将为双槐树遗址撑起“保护伞”、戴上“护身符”,双槐树遗址保护和管理事业从此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来源:法工委 作者:元晓霞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