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4/8/19
 

  金水区作为承担省会政治功能的核心区,是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和大部分省直单位所在地,辖区共17个街道、174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65.98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22.8万人、占比13.73%,80周岁以上的约2.8万人,且呈不断增长趋势。金水区于2008年开始构建区、街道、社区养老三级服务网络体系。2018年,在“三级网络”基本形成的基础上,金水区以助餐服务为切入点,在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的街道和社区开展包含助餐服务在内的“十助”服务。但是,由于辖区老年人数量多,省直机关家属院较为集中,老干部多,助餐服务需求量大、品质多元化、餐品样式多样化,原有助餐服务难以满足供给需求。

多措并举破解老年助餐服务工作难题

  在联动监督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老年人口味多样化、众口难调的问题,我区在科学布局、社会参与、智慧服务等方面上做足文章。一是科学规划设施布局。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养老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增设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统一制作餐品,采用定点配送、上门自取等方式为辖区老年人开展配餐服务。按照郑州市老年助餐服务覆盖40%城镇社区和10%行政村的工作布局,金水区2024年将建成74个老年助餐场所,其中,社区老年助餐场所70个,农村老年助餐点4个。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街道、社区与餐饮企业共建合作开展社区助餐服务,打造省委社区长者餐厅、甲院大食堂、戊院社区食堂等一批社区助餐服务特色亮点。积极与“折扣牛”旗下助餐连锁企业对接,为辖区助餐食材供应、餐品配送、资金结算等方面提供便利。三是探索智慧助餐服务。依托“金i养老”智慧应用系统,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助餐服务,实现服务对象信息和订餐下单、送餐派单的数据归集,助餐服务更加精准、便捷。

化解问题助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见行见效

  一是助餐服务供给更具多样化。通过引入优质服务企业参与养老助餐服务,构建“中央厨房+社区食堂+配送入户”的服务链条,在推行普惠性助餐服务的同时,优先保障特困、低保、残疾、空巢、独居、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解决用餐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不同价位、不同品种的多样化、适老化菜品,让食物更加符合美味、营养、安全的消费需求。截至目前,累计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75万余单。二是助餐企业监管日趋标准化。制定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指引,明确老年食堂、老年餐桌和老年助餐点的功能定位、环境选址、服务面积、设施设备等要求。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全面加强对养老食堂的日常监管,严把企业管理关、食品安全关和服务价格关,强化养老食堂公益属性,确保满足辖区老年人方便、价廉、卫生的刚性需求。三是助餐互助格局更加多元化。探索创新“养老‘三员’(设施管理员、机构护理员、居家服务员)兼职网格员”机制,整合社会力量下沉兼职网格员191名,实现养老力量在一、二级网格下沉全覆盖,有效融入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指导辖区街道办事处通过“党建+助餐”的方式,发动养老助餐企业、辖区党员干部、公共单位、志愿者组织等力量,打造“淑霞靓汤”“长者同乐食屋”等一批优秀助餐志愿服务团队,围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老人提供多元化助餐服务,覆盖辖区老年人约10万余人。

新成效推动养老助餐服务形成体制优势

  在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建设进程中,金水区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硬件”基础,突出“公益性+社会化”,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引导物业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便利,支持餐饮企业采取运营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社区门店开办老年餐桌等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引导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慈善专项基金、提供场所等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鼓励慈善组织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提供慈善捐赠和服务,动员相关行业协会、商会以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等方式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已形成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养老助餐服务格局。

 
  

来源:金水区人大 作者: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