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养老联动监督问题整改工作,着力找准问题症结突破口,从五个维度推动问题整改见行见效。
一.加强部门联动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领导小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及时研究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二是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由民政、财政、发改、住建、卫健等多个部门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三是加强沟通协作。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养老保障政策落实力度
一是加强养老用房保障。我市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共28个项目34处,已完成移交26处,正在移交3处。二是加强财政金融税费支持力度。督促发改等部门,对养老服务企业水电气暖费按照居民价格执行,目前已有24家企业单位享受到优惠政策;按照补贴标准,积极向财政申请对未足额拨付的养老补贴资金予以拨付。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养老服务机构建立长效职业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护理员工资待遇,打通养老护理员职业晋升通道,积极组织16名养老护理员参加郑州市养老护技能培训及大赛。
三.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设施作用
一是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城区先行、城乡统筹”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市“一刻钟”、农村“1000米”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居家养老、老年餐桌、日间照料集约融合。2024年,继续推动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0家,新增养老床位331张,目前正在建设中,新增养老床位65张。二是加强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指导。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郑州市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郑政办[2024]33号)文件精神,我市34个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精神慰藉、居家安全、文体娱乐、教育咨询、健康管理等基础养老服务和生活照料、专业照护、医疗康复、康复理疗、老年用品、居家安全、家庭支持等增值服务。三是加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指导。按照《郑州市民政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强村级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郑民文〔2024〕66 号),我市73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坚持“政府主导、村级主管、群众参与、体现互助”的发展思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使广大农村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四.补足专业人才后备力量缺口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大招生力度,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市社会福利中心荣获河南省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荣誉称号。2024年,继续开展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家政服务员等老年服务类技能培训,截止8月已培训1000余人。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的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定期举办养老服务人才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对接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鼓励其他行业人才向养老服务领域流动,特别是医疗、康复、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人才,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快速适应养老服务岗位。2024年组织人才招聘会2次,吸收各类养老人才20余人。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薪酬待遇,确保他们的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在养老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树立行业典型和榜样,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2024年继续组织16名养老护理员参加郑州市养老服务技能大赛。
五.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公立医院增加养老服务工作。为推动医疗健康与养老服务结合,市编办为荥阳市人民医院、荥阳市中医院、荥阳市妇幼保健院和15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主要职责中增加“养老服务、培训”等职能。二是医养结合互惠互利。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疾病预防、医疗诊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医养结合机构4家,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床位417张;建成医养结合日间照料中心20家,养老床位421张,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定期体检、社区护理、健康管理和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2024年已惠及老年人2千余人次。三是安宁疗护提高生命质量。市人民医院、华卓医院、康弘医院和乔楼卫生院等4家单位设置安宁疗护床位70张,积极开展安宁疗护工作,为缓解疾病终末期患者临终前的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