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2024/9/4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沈春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我们愈加感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的深刻含义。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解决近代中国历史性课题的重要结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怎样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各种政治方案都想过,都没有行得通;西方政治制度的各种模式几乎都试过,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10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从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角度来观察,这一历史性贡献集中体现在:第一,推翻了旧的专制制度和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和社会制度;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和社会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为建立新型政治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辟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历史新纪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毛泽东同志在大会开幕词中发出"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宏伟号召,并坚定豪迈地强调:"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从此,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团结奋斗。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纵观历史进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历史意义。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是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作出的不懈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是同党和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形成的重要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从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才能深刻认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必然性,才能坚定根本政治制度自信,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二是时代意义。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充分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切实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关系,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事实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三是国际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给世界带来诸多方面的重要变化和积极影响。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著的制度优势、独特的和合文化品格和内在的自我完善发展能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也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总结70年来的成功实践经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包括:一是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三是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五是实行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理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含着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重要政治思想和理论原则,包含着一整套构建科学、运转协调的重要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集中体现我国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国家活动的根本准则,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具有根本性质,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具有根本地位。刘少奇同志在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首次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四、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权组织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就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大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对人大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等提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即: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四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五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六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提出了"六个方面使命任务",即:第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第二,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第三,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第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第五,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第六,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六个必须坚持"和"六个方面使命任务"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特别是还专门系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今天,我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好纪念,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前辈历经艰辛开创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功效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有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作者:沈春耀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