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之三:郑州市政府确定"十一五"开局之年五项重点工作

2006/2/25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努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为实现上述目标,应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坚持扶优扶强,强力推进工业快速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大众传媒、文化旅游、文博会展、出版发行、文化娱乐等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旅游、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增强中心城区与卫星城的互通能力;完善扶持政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稳定完善各项政策,从项目建设、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实施一批村镇建设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落实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城市管理年”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
  继续加大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突出古都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两大重点,做好商城遗址、文庙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加快郑东新区建设步伐。力争引进项目累计达到180个,完成投资11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13万人以上;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大卫星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与中心城区规划上衔接、功能上对接、产业上联接的中小城市群,加快构建大郑州都市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建城区及城市周边区域的公交线路网覆盖面,使公交线路覆盖范围达到郑州市三环以外各郊区乡村;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逐步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将数字城市建设和相关管理系统纳入城市管理工作中。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改进招商方式,更加注重招商的针对性,搞好专题性和专业性招商,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全方位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快外派劳务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骨干企业与东部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断开拓中西部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到西部开发资源,建立生产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建立制度完善、管理科学、体系完整、水平适度、运转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比重,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建设郑州的热情;坚持为民谋利,认真办好“十件实事”。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作者: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