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升郑州城市文化软实力

2011/2/24
 

  中原经济区正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河南、郑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郑州都市区,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明确了郑州“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在建设郑州都市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恩格斯提出:“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三卷第154页)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没有雄厚的富有活力的文化软实力,就谈不上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国处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中,人们在满足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对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了紧迫的任务。从目前的情况看,密集的高楼、拥堵的交通、淡漠的交流等“城市病”,已经很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城市的幸福指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标准等等,已经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提升郑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吸引力,就是通过富有特色的文化魅力、民主和人权等国家政治理想来凝聚意志,吸引其他人、其它地方或其他国家支持自己,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对待人,这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软实力与地方、城市、国家形象的根本之所在。当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他人、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和其他国家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往往意味着这个地方、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能够对内善待自己的人民,对外注重形象、善于交流。所以,以人为本是提升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目前在我国,多数城市政府眼睛盯着GDP,盯着经济发展,但没有把城市文化软实力摆到应有地位给以重视,广泛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即使是发展文化产业,目标也还是文化产业的GDP,热心于建设文化产业园,热心于建议大剧院、建设大文化中心,甚至拆了永不再生的珍贵文物,投巨资建造伪文物、建造人造景观,而在挖掘、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上缺乏有力的措施、扎轧实的功夫。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存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根据城市文化的结构性特点,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表现在精神、技术、创新、物质、生态、行为等多个层面,包括城市精神的凝聚力、文化生态环境的感召力、文化载体的影响力和市民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力。很显然,无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需要人的参与,在人的生存、生活和实践中展现,同时软实力的指向目标也是城市的主体——人,其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等诸多表现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车等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等的简单聚集,它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其最根本的内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也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8页)一个城市没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就没有根基和灵魂。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尺度应该是“人”,以人为本是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理念。
  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文化民生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建设上一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全体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的沐浴中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相比于城市的建筑、路网、信息网等硬件设施,应该说,人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体,而城市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密切相关的道德素养程度,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好体现。因此,把郑州真正建成有经济实力、有创新能力、有影响张力、幸福宜居的郑州都市区,在加快推动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以扩大市民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为方向,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郑州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有效利用,是提高市民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工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重要,建成后的管理更加重要。经过多年努力,郑州的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市和各县(市)区普遍建起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却不同程度忽略了对文化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社会功能进行规范和设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之后,却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公益性的社会功能,有的还沦为商业性的管理运作模式,还有的社区文化设施陷入“建得起,养不起”的尴尬处境,设施的维护出现困难,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第二,要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覆盖面要更加广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精品文化、高雅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衡量文化产品的标准不能仅仅是拿各种国际国内大奖,也不仅仅是大腕名家的参与,还需要用市民的满意度和参与率来衡量,创造市民喜爱、乐于参与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同时要创造机会让老百姓接触高雅艺术,提高文化修养,可以借鉴一些国际性大都市里著名文艺演出团体(如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戏剧团体)的做法,将平时彩排开放给市民,限制性地售出低廉的门票,让市民新临观摩,现场感受艺术家对演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艺术境界的追求。郑州地处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人文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厚,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禅武文化、豫商文化等都有着深刻广博的内涵,为艺术家的创作和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种文化优势在全国城市中是十分难得的。郑州在人文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黄帝拜祖大典,实景演出禅宗少林、舞剧风中少林等声名远播,“天下之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等。但如何在高雅和通俗、精品和大众的结合上做好提升文化软实力这篇大文章,还有大量的、细致的、艰苦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去做。
  第三,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让居民足不出社区、足不出村就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氛围,让文化艺术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引导、诱发不同层面及年龄的市民对文艺的兴趣,提高市民的艺术欣赏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经济,贫穷难以建成和谐社会。但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文化建设,也同样难以建成和谐社会。温饱、富足以后,必须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充实起来,有去处、有事做、有追求。新加坡将“文艺复兴城市”和“重建优雅社会”计划落实为社区民众广为参与的“艺术无处不在”和“设计新加坡”活动,成效显著;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其“提供参与接触机会,鼓励多元均衡发展,支援环境空间条件”的政策导引下,自1999年推出“社区文化大使计划”,每年公开邀请本地表演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出任社区文化大使,让他们深入社区,在康文署辖下的文娱中心以外场地,筹办各类辅导教育与表演趣味并重的免费艺术演出(含舞蹈、音乐、戏剧、曲艺等)。每年经香港康文署组织的文艺演出就超过一万场,深受居民欢迎,遵义市农村原来赌博多、喝酒多、斗殴多,影响社会稳定,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村一策,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环境的同时,切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现出一派生动蓬勃的崭新面貌。
  建设郑州都市区任重道远。我们要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视角看待文化建设,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理念,把文化民生作为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点,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高扬郑州城市之魂。

 
  

来源:郑州人大网 作者:柴清玉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