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审议、视察发言的针对性实效进一步增强。但是,在人代会、常委会会议审议和视察调查、执法检查时,不少发言仍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甚至有不少官话、套语、空话,影响了审议和视察调查、执法检查效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客观需要和素质要求。不论是审议报告、视察调查、执法检查,或是听取群众意见,一刻也离不开讲话。曾几何时,出现了习惯于讲官话、套话、空话、的不好风气,一些人离开了稿子就不会说话,即使是几个人的座谈会,也要照着稿子读,显得呆板乏味,很难吸引人。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如果这样“不会说话”,就难以准确充分地反映民情民意,难以提出高质量的建议意见,也有损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公众形象,影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发挥。
讲话,似乎每个人都会,但要讲得引人入胜、讲得生动有趣、讲得令人信服就不那么容易了。背后考量的,除了沟通能力,更有思想水平、工作作风、人格魅力。某种程度上,语言表达能力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包括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一种“软实力”。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价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领导干部,“会不会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语言表达能力,不只关乎表达技巧,更关系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作风。提升这种“软实力”,并非只是练好口才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软实力”需要“硬功夫”打底。因为语言的力量,最终还是源于实践的启发、思想的功底、责任的升华。
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包括领导干部,之所以表达能力不强,讲话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关键处,缺乏感染力,群众不爱听,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问题不了解,工作不扎实,调查不深入,心里没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对于握有一定话语权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包括领导干部来说,一要认真学习党的政策和宪法法律知识;二要认真向实践学习,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三要认真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熟悉政策法律,明了基层情况,胸中有数据,手中有典型,不但有话可说,谈笑风生、娓娓道来,而且能说得出有效管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话。
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包括领导干部说话办事,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权衡利弊,生怕对自己的前途、利益有一丝一毫潜在的风险,计较多了,就会对迫切的现实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愿说话,不敢担责,只想打官腔糊弄过去。“为官避事平生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只有牢记人民利益,不负人民重托,敢于负责,敢啃硬骨头,才会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得罪人,直面困难和问题,说真话、实话和管用的话。敢说敢做、务求实效,说的话群众才愿意听,并且听得懂、记得住,人大代表的作用,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表达、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如果要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话语,每一位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减少应酬,排除干扰,使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爱好和习惯,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惟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