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口聚集,产业交融,文明荟萃的金字塔。
农村,是青山绿水,阡陌交错,心灵栖息的田园家。
千余年来,城市与农村在交相映照之下,相得益彰。
可是,近几十年来,当城市工业化的浪潮,携着诸多就业岗位和数倍于农桑之收的薪酬袭往乡野时,大规模的农民便进城打工。他们或为补贴家用,或为看缤纷世界,又或者是为了实现梦想。他们或只身单影,投奔城市。或携妻带子,全家总动员背井离乡。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让城里的月光,点亮生活,成了城里人;而大部分人,随着城市的两元分化,成为一群游离于城市边界的异乡客,在错把他乡当故乡中的奔波中谋生计、讨生活。而他们何时才能将梦点亮,不再如现在般如候鸟迁徙,抑或是不会在老年见弃于城市,生疏于田园?
城市或余欢,田野更有怆。农民的困境并不仅止步于城市,天然散居的农村随着青壮劳力的外出,人丁更显稀零,沃田荒芜,儿童留守,老人无依……一言蔽之,农村是更像农村了。
……
山穷水尽疑无路,读书寻道又一村。
近年来,惠济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走基层、转文风、强作风行动,大兴读书、调研之风。我也有机会参加了一些关于农村、城市建设的调研视察,也读到一些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书籍,对农村、城市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认真学习《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走向城镇化》等书籍。在书籍的畅游中,让我打开阴霾;多次调研,深入农家,更让我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曙光。
特别是一次调研惠济区青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活动让我感触颇深。
调研伊始,解说员一见面就跟我们介绍惠济青寨小区的情况:“我们青寨曾入选绿城10大“魅力社区”名单中,是头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入选的“村改居”(村庄改成社区)社区。小区环境优雅,碧翠的凤尾竹处处可见,水、电、路等设施齐全,通讯宽带、学校、卫生医疗服务站等配套设施也已完善……”农民搬到小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对现今的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我心里还是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疑问:这个农民小区究竟会是个什么样?优雅环境在已固陋习面前会得到良好维持吗?
期待在心,疑惑在胸,而眼前景致却喜人。在前往调研的路上,我们看到沿途路边汽车专营、景致商品房大社区林林总总,错落分致,车水马龙,甚是繁华。可谓是:五步一店,十步一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终于,汽车缓缓的驶进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地——青寨小区,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多层楼房首先映入眼帘。“我们先去一号院看看吧!”村主任无不骄傲的介绍着。
刚到院门口,竟然有专门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车辆登记并发放出入通行证,这个小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之前一直以为农民小区内不可能会有物业管理,但是这个现象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青寨小区群众的文明素质。都说农民的素质不高,可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城里人之所以说他们素质高,只是因为他们住在了高楼大厦里,农村人之所以被人认为素质低,只是因为他们整日与泥土打交道,而一旦让农民住进了高楼大厦,他们自然而然就拥有了城里人的文明,并且他们的朴实,他们的善良要比一般城里人的道德素质要更胜一筹。而两种文明在新时期农民身上的结合必将造就出现代农村的精神新风貌。
进入小区后,我看到了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房、造型美观的别墅、休闲娱乐的广场、标准化的中小学校、篮球场上年轻人龙腾虎跃、健身器材旁老年人谈笑风生、人来车往的商务一条街、远眺可见的青青麦垄……,这样的情形还有谁能想像的到这是农村呢!调研队中,已经有人忍不住了:
“啧啧,……这简直就是市里的商品小区啊!”
“不是‘就是’,简直比市里的商品小区还要漂亮呢!”
“村长啊,我要求非转农!”有人开玩笑的说。
“是啊!我也不想走了”
……
负责解说的村主任笑了笑,随后带我们进入了社区筹资100多万元建成的青寨村老年公寓。村主任感慨地说:“我们的先辈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千余年来,不知道洒下了多少汗水,期盼着子孙能摆脱贫困,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养老的好日子。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下世了,在这块土地上,子孙们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贫穷饥饿中挣扎。老人们也是儿女多了,有人管护;儿女少了,累儿累孙。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裕起来的乡亲们脸上开始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近些年的城镇化建设,让我们搬进了社区新居,住上了楼房、别墅,使上了热水、用上了宽带,父辈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今天过上了。就连赡养老人,也实行全村“集中供养”,除集体祝寿、免费保健外,还建起了老年活动室,组成老年锣鼓队、秧歌队。前几年,我们青寨村还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和“敬老楷模村”呢。虽然对时代而居的老村有不舍之情,但是对现在居住的新小区,乡亲们打心眼里是满意的、高兴的……”
是啊,这集教育、养老、文化、医疗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区,家门口看病、大院内上学、不愁养老的日子——曾是多少农民做梦也想不到的生活啊!
从古至今,我们的农业一直是支撑历史前进的经济支柱。然而,从古至今,最辛苦的还要数农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为了使子孙后代摆脱这种生活,我们的祖先做了很多尝试,也做了很多的牺牲。但是,几千年过去了,农民仍旧还是这样的生活着。近些年农民打工潮,缓解了农民经济压力,但又给农民、农村带来了新的问题。
而今,青寨小区的出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镇化的新型农民社区,结束了村庄远离,居住分散,撒胡椒面式的人口分布格局,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同时农村城镇化社区的合村合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土地资源,吸引大型企业、产业园、顶级商品房社区等落户,以工业带就业;同时人口的聚集,在服务业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促使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地上班,结束农民背井离乡打工时代,就地城镇化,使农民成了直接受益者。通过放宽城镇居民落户条件,农业户口变成城市户口,享受市民相关待遇。组建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按月领工资,年底能分红,还享受着各种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里人一样了!
……
眼见青寨小区的成功之路,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我们满心的期待、满腔的干劲,期待这黄河岸畔一样的土地上,建设出不一样的农村,开创出不一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