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和把握管城区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日前,管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郑水泉带领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就财政经济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先后深入管城区国税局、地税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发改统计局、财政局、商务局、工信局、审计局、国有资产管理局、金融办等11个单位,与各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座谈,探讨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面临的突出问题,交流推进工作的思路,认真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各职能部门汇报了本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人员配备和主要工作等情况,并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活动,调研组对管城区财政经济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一是管城区的财经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各职能部门干部职工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难攻坚,务实高效,创先争优。二是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重点突出,工作细致。财政经济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主战场、主旋律,各部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三是各职能部门工作思路清晰,成效显著。今年以来,管城区多项经济指标均位列市内六区前列,财经系统各部门亦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的表彰,特别是财税部门,顶住压力,排除万难,圆满完成年度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任务。
虽然在管城区财政经济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该区经济仍然保持着总体向好的趋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持续,全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经济工作仍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是财政收入压力逐年加大,主要表现在房地产限购政策制约、增值税起征点的调高等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专业化市场外迁、项目建设力度不足及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的优质税源的流失,特别是近一时期内部分重点税源外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支柱产业较少、第三产业不发达、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特别是见效益的高新项目、大项目不多等致使缺乏后续税源的支撑。二是土地要素制约依然存在,一方面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需要大量的土地承载,另一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进一步趋紧,建设用地尤其是商业用地指标稀缺,土地紧缺矛盾更加突出。三是信息化建设成为短板,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不够,掌握情况不够及时,影响了工作的有效推进。同时,部分工作存在业务交叉,造成了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四是业务骨干力量薄弱,新进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当前,保持管城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关于下一步如何开展好财政经济工作,调研组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经济部门地位很重要,作用很大,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廉政作风建设是根本、业务能力强化是基础、法律政策把握是保证的要求,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培养一批拿得出、顶得住的业务骨干,建一流的班子,带一流的队伍。
二是要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助合村并城、批发市场外迁和“两环十七放射”项目建设的机遇,搞好产业规划布局,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充分利用我区的交通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引导、政策支持、重点发展产品层次高、综合竞争力强、纳税能力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的行业和企业。
三是要抓住机遇,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新商城组团为载体,强化“选商引资”“务实招商”和“避险重诺”意识,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好总部经济、商会经济、楼宇经济,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使已完成的招商项目,要注意尽快落地、尽快建设、尽快见到效益。
四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营造政策、法律、服务环境,建立新入驻企业行政注册手续代办制度;建立区领导分包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财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既要努力招商引资,开辟新税源,还要努力保护好现有税源,及时有效的解决纳税大户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避免纳税大户外流,注重协调,搞好服务,从而实现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消除隐患。
调研组最后强调,环境就是旗帜,环境就是导向,环境就是生产力。“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政策决策者、地方经济制度的创新者、政策的支持者和高效的服务者。只有创造并维护良好的地区经济环境,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形成管理规范、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管城经济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