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海量剧增,作为地方政府其相应的职责和工作量也相应倍增,特别是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期,特征更为显著。惠济区作为郑州市的城区之一,情形尤为明显。在2014年惠济区市场主体仅有7335户,而截至2018年3月底,惠济区市场主体总数已达37478户,短短的4年间,市场主体增长5.11倍,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主体多了,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多了,要求更高了。如何将“放管服”改革工作进一步纵深推进,如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如何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这是近年来郑州市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常思常想常抓的问题,今年,惠济区更是将监督“放管服”作为首次“代表问政”的专题。
敢问:动真碰硬不含糊
“‘放管服’改革工作报告中有‘基本完成’、‘原则上’等模糊字眼,原则外是哪些?原因找到没?如何破解?”
“中央明确提出‘最多跑一次’的要求,现在我区能办到的有多少项?跑二趟以上的问题症结在哪?为什么不解决?”
在郑州市惠济区人大常委会“代表问政”现场,代表的提问开门见山,直奔“放管服”改革工作的“卡脖点”。
4月26日惠济区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代表问政”会。问政对象为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工商质监局,主题是中央“放管服”改革工作,以及区委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要求的落实情况,问政会分汇报、提问、测评、表态四个环节,问政中,代表们结合前期调研、听取汇报和自身感受,事先不通气、不跑风,代表现场问、局委当场答。
代表提问符合实际,切中要害,直指症结所在,助力推进“最多跑一趟”。问政中,代表们直奔主题,符合实际,切中要好,直指症结所在。各部门负责人不回避责任、不遮短,没有空话套话,并给出了问题的整改及落实时间。如前文提到模糊汇报、跑多趟等问题,区政府服务中心主任王凯回答道:“确有例外,如首席服务代表不驻中心办件,造成延时,但中心有缺乏硬性管理手段。群众跑多趟的原因主要是资料提交不全。下一步将制作填表辅导手册、扩大微信公众平台宣传等手段,建立规范有序的审批服务标准和体系,减少办事难度。”
“三点支撑”建稳“代表问政”坚实平台。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在提问人、问啥题上精筛选、高标准、严要求,务求“代表问政”活动问出责任心、问出履职激情、问出荣誉感、问出工作水平的提升。支点一:精选问政代表,保证问题的高质量、代表性。从全区159名代表中精选出的17位与选民联系紧、爱思考、善提问的代表。如企业界代表卢超与审批业务交集多,曾有15年代表经历,和群众走得近、贴的紧。如李久臣代表是土生土长的惠济人、选区百姓的“老大哥”,对情况了解深、问题找得准。支点二:不事先打招呼,提升活动的严肃性、庄重感。采取问政人员、问政问题“双保密”,并贯彻在在整个“代表问政”活动全链条、各环节,事先不通风、不“作秀”,让问政动真碰硬见实效。同时,为预防问政囿于人情、流于形式,邀请媒体现场录像,用严肃会场提升问政庄重性。支点三:实地彩排演练,提高问政的规范性、“含金量”。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在问政前30个工作日起草了问题提纲,明确问政方向但不固化问题。问政前20个工作日,举行问政代表碰头会,让代表提前介入、及早入手,并帮助代表拓展问题深度和广度。问政前1个工作日,组织代表实地彩排,熟悉问政环节和流程,规范提问方式,引导和鼓励代表依法行权、高效履职。
深耕:紧扣主题去调研
这场问政表面上看是在4月下旬举行,其实早在1月就根据区委选题,全面启动了,经过了近4个月的酝酿、谋划,下足功夫后才郑重亮相。
站位全区,作工作上的“有心人”。今年1月惠济区区委书记黄钫指出了“放管服”改革工作及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不足,区委点了题,人大有行动,积极发挥监督主动性,第一时间在党组会上传达要求,强调维护党的领导,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推动区委要求的落实,最具体的行动就是在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上履职行权。
深入调研,作提升服务的“助攻手”。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在党组确定工作方向后,3月下旬由一位副主任亲自带队,开展深入细致地的专题调研。组织成立了由区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同志构成的调研组,分成5个小队,不仅详细了解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开展及运转情况,而且对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单位全面覆盖,逐一摸底,梳理归纳,为问政充分“备课”。除此之外,调研组成员多次碰头商讨,谨慎起草调研报告,并主动向人大常委会党组及主任会议汇报,请求指导,不断完善,力争客观准确反映问题、给出建议,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并呈报区委决策参考。
制定方案,作创新活动的“管理员”。“代表问政”作为一项工作创新,法律依据是什么?由谁问、如何问、问什么?惠济人大常委会很慎重,在明确《宪法》《监督法》《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依据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大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代表问政”活动的工作方案(实行)》,对问政的对象、范围、形式、程序、要求等,逐一规范,使创新活动有“法”可依。
支政:全力以赴出主意
问时代表们不打“马虎眼”,答时局长不打“太极拳”,一问一答间,问题指出了,症结找准了,提升政务服务的方法也找到了。
问政部门“一把手”对确有不足的地方真诚道歉,并承诺整改的措施和时限。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凯对薛少卿代表提出的“业务熟练度不够、窗口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承诺:将进一步合理布局、强化人员管理,与入驻单位协同合作提高服务技能、效率。对客观原因确实无法解决的,实事求是解释,争取理解。如工商质监局局长陈晓丽对应进未进中心的2项审批事项,作出了办公场所紧张、方便群众就近办理的合理化解释。
对遇到瓶颈的难题,代表们帮助其深挖根源、查找办法,常委会结合前期调研和现场代表建议,提出建议,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工商质监局局长陈晓丽提出,“黄牛”占号造成网上预约延后半月之久,该局也曾将占号“黄牛”列入“黑名单”,取消其网上约号权力,但“黄牛”在纪检组入驻期间恶意投诉,给工商质监局工作造成很大被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惠济区人大常委会给工商质监局工作打气鼓劲:要该局毫不畏惧,坚决打击“黄牛”占号,不给“黄牛”生存空间,同时充分运用现场、网上“双约号”制度,用现场约号一日办结破解“黄牛”占号问题,节约并集约公众资源。再如潘红梅代表提出“政务服务存在缺乏引导员等人员不足问题”,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凯破解难度较大时,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建议,调研附近县区经验做法,主动向“四大班子”汇报,寻求支持和帮助,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各单位应配必配等措施,配足配强人员,充沛服务力量。针对薛少卿等代表提出的人员管理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建议政务服务中心要严格落实首席代表坚守中心、服务群众一线的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管理机制,通过早会点评总结、业务红黑榜等方式,强化队伍管理,提升业务熟练度、工作积极性。对代表们提出没有统一工装问题,当即,常委会和列席会议的政府副区长沟通,明确会后立即定制工装,全面整顿素质、树立形象。
3个小时的“闭卷考试”,17位代表提出了12个“麻辣”大问题,两位“一把手”的紧张又准确的回答,代表们对问政单位工作现场“无记名”测评,给人印象深刻。“形式新颖,重点突出,代表敢问,回答认真,很不错!”一位列席会议的“旁观者”对“代表问政”给予了高度评价。
代表问政,不止于问,更求有果。惠济区人大常委会明确表示,问政只是载体,整改、见效才是目的,将梳理归纳“代表问政”会议形成纪要,并后续跟踪和监督,问政单位要在规定时限内,以书面形式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汇报,确保问题得到整改,“最多跑一趟”尽快实现,服务水平切实提升。
激浪:服务提升初见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次“代表问政”,四个月的精密部署、层层谋划,一次次研讨督政方式、一步步推演支政措施,传递出惠济人大动真碰硬的工作态度、竭尽全力的履职状态,在辖区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代表履职劲头足,局委行权更尽责、服务更到位的良好氛围,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有了新动作、新状态、新质效。
在人大选题问政的1个月内,惠济区人民政府结合辖区实际,对“放管服”工作有了新要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惠济区持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实施方案》,覆盖全区镇(街道)、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明确实施范围为20个具有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的单位,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以全区行政审批、服务职能整合进驻为核心内容,实现人员配备到位、窗口授权到位,使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在人大调研“放管服”改革推行工作期间,惠济区政务服务中心积极落实上级“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共撤销、取消各类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事项80项,取消证明或盖章环节102项,保留40项,承接市级下放的审批事项46项。同时全面开展“两集中两到位”专项活动,顺利完成了颁发首席代表授权书、统计进驻事项和进驻人员等工作,大部分政府部门所承担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已按规定纳入中心集中办理,基本实现了“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便民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各入驻单位工作的政务服务水平也各有所提升。以此次问政的区工商质监局为例,该局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建立并严格执行独审登记、首问负责制、容缺受理、一次办结等工作制度,简易注销优化登记程序,简化流程实施电子登记,加快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如将改革前的26个工作日办结,降到“三十五证合一”的7个工作日办结,再到现在的3个工作日办结,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限,赢得注册企业和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4月下旬,惠济区人大常委会的首次“代表问政”会更是“一剂猛药”,在提升政务服务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不仅给问政部门负责人施了压,而且强化了责任担当意识。“众目睽睽之下“闭卷考试”,现场问、立即答,而且还在录像机面前,虽然工商审批工作做得扎实,虽然我下了一番深功夫,熟知部门工作,虽然我在心里预演过很多遍,但答题时,仍免不了紧张到手心冒汗。可当代表们肯定我局工作时,又无比激动和自豪,更加坚定了我勇于担当、当好局长的决心。”被问政的惠济区工商质监局局长陈晓丽如是说。
惠济区人大常委会希望,通过“代表问政”活动,以区委点题、人大选题、代表问题、部门答题的形式,综合运用代表的约见权、询问权、评议权等,重点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支持,在“代表问政”中,“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一语中的”给出建议,进一步提高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接受监督的意识,深化人大监督实效,推动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和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有效落实,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推地方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进入新时代,“新”是时代的基因,人大工作就要有新作为、见新成效。“代表问政”作为惠济人大的一项重点创新工作,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