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郑州人大工作正文

一切围绕农民 一切为了农民——记河南省新密市人大代表李青臣

发表时间 : 2005/10/27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2005-2

  “我虽然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率先富了起来,但作为农民的孩子,时刻都不能忘本,只有一切围绕农民,一切为了农民,真正让农民富起来,才不愧当人民的代表,群众的支书”。这是河南省新密市的“双强”党支部书记、优秀人大代表李青臣,在接受登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党员参观学习时所讲的一句话。这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真实写照。

为   了   民   富

  1998年前的李湾村,是新密市牛店镇有名的老大难村,全村人心散,管理乱,村里8个煤矿都停产,村民转悠没活干,干部工资常拖欠,外欠帐目200多万,上访告状总不断,“两委”班子全瘫痪。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党员一致推选时任煤矿矿长的李青臣担任李湾村党支部书记。虽重担难挑,但众情难却。为了农民的冷暖,他硬是拾起了这个“烂摊子”。
  上任伊始,他就开始盘算如何恢复企业生产,安排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尽快使农民走上小康路。通过反复走访群众、召开村组干部会议,结合本村实际,最终理出了“工业立项抓增收,农业调整抓增效”的工作思路。
  为拯救村里的8个煤矿,他在家人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5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还四处求借,多方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仅用短短一年时间,8个煤矿开始恢复生产。两年时间,煤矿产生了可观的效益。不仅安排了全村所有的劳动力,而且还清了全村200多万元的债务,补发了拖欠三年的村干部工资,从而激发了活力,凝聚了人心,使村里的工作纳入了正常化轨道,人民群众有了致富的依靠。
  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全村家家有发展,户户有项目,他多次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学习取经。回来之后,在本村统一规划了50亩实验田,投资50万元,按照标准建设了50座蔬菜大棚,无偿交给村民种植经营。通过村民的辛勤劳作,蔬菜大棚很快产生了效益,让村民看到了调整农业结构的良好前景。在此基础上,李青臣抢抓机遇,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又发动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养殖业,种植金银花800亩,种植桐树、杨树800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近万元。村民群众都高兴地说:“有了好带头,致富不发愁,过去没活干,现在没闲人,跟着青臣走,票子如水流。”
  李青臣有了退耕还林的成功实践,还不忘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在2003年初新密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站在全市的大局,提出了加快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的议案,被市人大采用。2003年4月,市人大根据这个议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决定,迅速在全市掀起了退耕还林的高潮。

为   了   民   安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如果没有安逸的居住环境,人们就无法安心创事业。李湾村以沟岭纵横而得名。由于沟多岭多,导致水资源贫乏,道路崎岖不平。吃水难、行路难成为长期困绕李湾群众的两大难题。李青臣看到村民跑1公里山路挑水吃的场景,心如刀绞,如坐针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痛下决心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两大难题。
  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划,2003年李青臣自筹资金30万元在村南红中村民组打了一眼机井,不仅解决了1500口人的吃水问题,而且保证了1000多亩农田的灌溉,他终于圆了李湾群众祖祖辈辈难以实现的梦想。通水那天,村里许多老年人热泪涌流,激动地说:“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不忘好支书。”
  2004年,在成功打出水的基础上,李青臣又自筹资金35万元在村北王西居民组打了一眼415米深的机井,又解决了1000多口人的吃水问题,全村基本实现水浇地,粮食年产高达1600斤以上,较过去上浮30%。
  与此同时,他还先后筹资60万元,其中自己出资30万元,兴修了3500米长的柏油路,群众喜称富民路、爱心路。如今的李湾村,组组通公路,路路铺柏油,村民群众逐步走上了幸福之路。

为   了   民   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培养人才,强民素质,李青臣不惜一切代价。1999年,当他看到村办小学简陋,镇办中学(校址在李湾村)条件差,学生没有安心舒适的求学环境,心中就萌发了改善两所校舍校貌的设想。这种想法一公开,村干部群众中就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村办小学可以建,关系到全村子女学习成才的大事,可是出资建镇办中学,这是镇政府的事,有钱还不如给咱自己办点事。”为了统一思想,李青臣坦诚相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咱村是小家,全镇是大家,咱村强了不算强。中学建不好,将影响全镇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经过耐心细致地开导,大伙终于明白了,纷纷称赞说:“还是支书站得高,看到远。”于是,村办小学和镇办中学的教学楼同时开工了。经过紧张施工,1999年底,投资310万元的两所新教学楼落成了,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在此基础上,李青臣为鼓励学生上学,还出台了许多优惠条件。凡是本村考取一名中专生,奖励现金300元;考取一名大学生,奖励现金500元;凡是考上大中专却又没钱上的学生,所有费用自己全包。对于村办小学的学生,凡是家庭有困难的,学费缺多少他就补多少,确保全村学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一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例学生失学事件。现在全村共有在校中专生50名,大专生30名,本科生10名。周边的群众都说:李湾村成了育才之地,人才辈出的摇篮。

为   了   民   乐

  李湾村的农民一天天富裕起来,可是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李青臣对干部群众说:“要过小康生活,光靠钱袋子鼓起来还不行,我们的脑袋子也要富起来。”
  2003年,在他的大力倡仪下,投资12万元,率先在全市农村建起了闭路电视网络,全村家家户户都收到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后又投资6万元办起了文化大院,建起了业余文艺宣传队,村民不出村便可参与和看到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逢年过节,宣传队就奔赴全村巡回演出,真是热闹非凡。
  2004年重阳节,李青臣自己拿出了3万多元,召开群众大会,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为每位老人发了一套保暖内衣,让全村老人度过了一个祥和的节日。会后,许多老人拉着李青臣的手热泪盈眶,语重心长地说:“你把件件实事都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连我们这把老骨头也没忘掉,真是俺晚年的福份啊!”
  如今的李湾村已经成为新密农村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李青臣并未满足。他谦虚地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今后的路还很远,只能把成绩作为一个起点,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实施科学发展战略,把李湾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广大农民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