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进程,地方各级人大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代表工作搞活了,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整盘棋就活了,代表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实效自然就提高了。这样的共识之下,中央9号文件更是如春风化雨,催生了郑州市人大常委会2005年代表工作的蓬勃发展,奏出了代表工作的多彩音符,踏响了民主前行的厚重足音。
主任接待代表日: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省道314线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至惠济区古荥镇路段,是连接两区的重要通道,该路段跨索须河的纪公庙桥建于1970年代,由于当时设计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2003年夏天桥面断塌,机动车辆难以通行,给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在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孙学文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纪公庙桥修复工作的建议”。为了使建议反映的问题尽快解决,市人大常委会将这一建议列为2005年主任接待代表日的重要议题。5月初,市人大常委会郝建生主任亲自到纪公庙桥实地察看,详细征求了孙学文等代表对办理这一建议的要求。
5月16日,郝建生主任的接待代表日。在听取孙学文代表对建议反映问题的说明和市交通局修建纪公庙桥准备工作情况汇报后,郝建生提出,人大代表提出修建纪公庙桥的建议,代表了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呼声,市交通局要把这一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尽快开工建设,保证在10月1日前如期竣工,恢复省道314的畅通;施工期间,要搭好临时用桥,保证“三夏”农忙时节附近群众生产生活交通需要。5月25日,投资753万元的纪公庙桥建设工程正式开工,9月30日,新修的纪公庙桥举行通车仪式,应邀参加剪彩的孙学文代表激动地说,是市人大的主任接待代表日催生了这座连心桥。
市人大常委会实行主任接待代表日已有十数年,本届人大常委会更是把这一制度作为督促“一府两院”落实代表建议的有力措施进行丰富和完善,从而加强了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促进了代表建议的办理落实,为群众办了实事好事。2005年, 107国道辅道交通安全、沙花干沟治理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了较好解决。
代表联络活动室:让人大常委会成为人大代表的家
2005年 6月2日,对市人大代表刘曼云来说是一个激动和兴奋的日子。这一天,她不但看到自己和其他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议案得到了很好地办理和落实,而且还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一道为代表联络活动室揭牌。
在年初的市人代会上,张书梅、刘曼云等十几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在全市两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联络活动室,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在办理这一议案过程中,郝建生主任就如何建设好代表联络活动室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多次听取常委会办公厅和选工委的办理情况汇报,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还召开了人大代表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建立代表联络活动室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常委会党组又特别强调,要把办理落实好这一代表议案,作为常委会机关进一步搞好对代表服务、为代表履职创造良好条件、不断增强代表工作活力的一项工作办好办实,真正让代表满意。
新落成的人大代表联络活动室面积300平方米以上,郑州市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的姓名、照片和代表法条文全部张贴上墙,活动室配备了法律、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书籍等学习资料,以及电脑、电视等相关学习和娱乐设施。
在揭牌仪式上,郝建生表示,代表工作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代表工作搞活了,代表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建立代表联络活动室,只是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一项举措,常委会和机关各部门要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改进代表服务工作,使常委会机关真正成为全体市人大代表的家。作为这一议案的主要发起人,刘曼云表示,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活动室的落成,标志着全体市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真正有了学习、交流和开展活动的阵地,有了自己的家,她将和其他代表一道,通过这一阵地搞好学习、交流和提高,积极履行代表职责。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带动下,2005年底前,全市12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都设立了代表活动室,新密市各乡镇在设立代表活动室的同时,还在全市110多个选区设立了代表接待选民室,金水区在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设立了代表接待选民室,由人大代表定期接待选民。代表活动室和代表接待选民室为代表学习、履职创造了条件,建立了代表联系选民畅通渠道。
述职评议:更多地让人大代表参与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开展述职评议,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作为人民代表大会主体的人大代表对这项工作的参与非常有限,使这项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还不高,效果也有限。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在述职评议工作中,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人大代表的参与度,调动了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实效。
在确定述职人员的过程中,主任会议在提出初步名单后,常委会委托全市12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就初步名单征求全体市人大代表的意见,主任会议根据代表的意见,向常委会提出述职人员建议名单。4月28日,常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等4名政府组成人员为述职接受评议人。5月份,市人大常委会选工委向驻郑全国、省及市人大代表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三级人大代表对4名述职接受评议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以往对述职接受评议人的民主测评多局限于本单位本系统的情况,常委会首次组织30名人大代表参与对述职接受评议人的民主测评,发挥了人大代表对述职评议工作的监督作用,提高了述职评议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8月22日,选工委向在常委会会议提交了“关于征求代表对述职接受评议人的意见的情况报告”,报告披露,先后有78名代表对4名述职接受评议人提出了57条建议、批评和意见。常委会主任郝建生在会议审议特别提出,人大代表的广泛参与是提高述职评议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拓宽代表参与人大监督工作的渠道,才能保证监督工作有更广泛和充分的民意基础,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对4名述职接受评议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直接反馈给这些政府组成人员,并作为述职评议的整改内容向常委会汇报整改情况。
两个会议:为代表工作加力
如果说中央9号文件为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的话,那么中共郑州市委在2005年先后召开的全市人大代表工作和人大工作会议,则为贯彻落实中央9号文件、进一步推进人大代表工作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措施,既规划了蓝图,更提供了动力。
在两个会议的筹备过程中,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先后深入到所属的12个县(市)区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党委、政府特别是人大和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力求会议有关文件充分结合实际,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实际作用。
7月22日,市委人大代表工作会议召开。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市人大有关代表活动组、专业组交流了代表工作和履职经验,市委常务副书记赵建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建生分别讲话,对贯彻落实中央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市人大代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12月2日,中共郑州市委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随后出台的《中共郑州市委关于认真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意见》在操作性、可行性、创新性上多有突破,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诸多兄弟地市人大常委会的关注。关于代表工作,《意见》要求,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都要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各项权利,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建立健全代表知情知政的机制,每年至少向人大代表通报一次重要工作情况。人大代表所在单位要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保障,将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情况记入本人工作业绩,作为工作考评的内容。各级政府要把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市人大代表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县(市)区人大代表不低于600元,乡镇人大代表不低于300元,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在建立完善代表履职激励约束机制上,《意见》要求,完善代表履职考核制度和辞职制度,改进和完善代表评比表彰工作,推行人大代表向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述职、接受评议制度。这些举措无疑将对市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向选举单位述职:建立代表履职硬约束
人大代表履职有效约束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当前代表作用发挥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应加强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联系,自觉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根据这一规定,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坚持全体市人大代表向选举单位书面述职的同时,积极提倡和指导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开展口头述职活动。一年中,岳德常、程亚樵、李延中等73名市人大代表先后在选举产生自己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述职。相对于郑州市470多名市人大代表,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但毕竟是向着建立督促代表履职硬约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我们相信,随着市人大代表向选举单位面对面口头述职的逐步推广和制度化,更多的代表将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这种由选民和选举单位担任考官的“考试”。
普遍培训市人大代表、代表评先选优、394人次人大代表参加25次专题视察、实行代表联络组和代表小组活动计划登记和活动情况反馈制度、代表专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启动《关于加强代表工作意见》调研起草程序……。2005年,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在积极探索创新中前进,回望身后的串串足印,翘首人大工作的无限前景,有了人大代表作用的不断发挥,民主法治社会将会比我们的期望更快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