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郑州市人大常委会2005年述职评议工作意见》的安排和主任会议的决定,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有勇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8名委员和30名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视察组,于8月1日至2日到市科技局对王济昌同志的任职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视察工作基本情况
依据《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述职评议办法》的规定,视察组在市科技局召开了有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二级机构和县(市)区科技局负责人参加的述职评议会,尚有勇副主任进行了动员,王济昌同志作了述职报告,随后对王济昌任职情况进行了民主测评。参加测评的人大代表30名,满意30票;参加测评的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以上干部、二级机构和县(市)区科技局负责人48名,称职48票。测评后,视察组的同志分4个小组分别与市科技局参加述职评议会议的人员进行了个别谈话。与此同时,视察组又征求了省科技行政部门领导和市政府主管领导对王济昌同志任职情况的意见,并阅读了选举工作委员会征求市人大代表对王济昌同志任职情况的意见,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了王济昌同志任市科技局局长以来的基本情况。
二、对王济昌同志任职情况的评价
省、市有关领导和参加谈话的同志认为:王济昌同志能够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勤奋,工作思路清晰,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坚持依法行政,勤勉尽职,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全局同志深入实施科教兴郑战略,使我市科技实力有所增强,多项综合性指标走在全省前列,是一名称职的局长。王济昌同志的述职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他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既谈到了成绩,也找到了不足,大家同意述职报告的内容。他的主要工作成绩和特点:
(一)学习勤奋,善于思考
王济昌同志初到科技局时,对科技工作并不十分了解,为了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他确立了“学习、思考、做事”的原则。他经常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阅读国内外的科技资料与信息,掌握科技管理知识,写出许多体会文章,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主编《郑州科技发展对策与思考》、《论科技支撑——以郑州为范例的剖析》两部书,对我市的科技发展作了系统思考,得到专家和有关领导的肯定。王济昌同志在自己刻苦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全局工作人员科技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在他的带领下,科技局坚持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每月举行一次专家讲座,致使全局上下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工作务实,思路清晰,成效明显
王济昌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较全面地掌握了郑州科技发展状况,围绕科技兴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的工业和农业两个创新计划及构建十大科技平台的构思,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了科技资源,有效地指导我市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工业方面:组建了1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汽车、铝、食品、纺织等4个重点行业,推广应用CAD /CAE /CAPP /CAM /ERP等信息技术,建立示范企业30家。2004年,用1130万元科技经费引导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2.6亿元,利税38.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3倍和3.7倍;建立产学研基地20家,引导企业投入科研经费3.8亿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65项,培训科技人员2092人次,形成科技论文254篇,新产品销售收入达42.4亿元。
农业方面:完成377项农业技术攻关课题。建成植物脱毒复壮和生物技术育种两个重点实验室。培育新品种15个。郑农16小麦2004年通过了国家审定,比优质品种豫麦34增产5%以上。建成绿色水稻、绿色蔬菜等6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15个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的标志。建成了鸿宝园林、中荷农业等一批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成科技示范乡镇5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点1198个。
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科技成果大量涌现。2001年至今,市本级共产生科技成果670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95项,国内先进水平465项。有36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06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2004年,郑州市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7.5%,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是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拟构建的十大科技平台中,目前已有五个平台初见成效。一是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植入农业生产和管理领域,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托举农民实现小康的支撑作用。二是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立了市、县两级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网络。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初步建立了纺织、耐火材料等6个高新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平台,促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四是技术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科技成果的自由买卖。五是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大型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使之成为全市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
王济昌同志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己任,狠抓科技管理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学普及等重点工作,努力提升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相继制定、出台了《郑州市技术创新发展规划》、《郑州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规章和政策,为我市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科技系统的不懈努力,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以及全民科技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郑州市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王济昌同志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三)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为了使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依法行政,王济昌同志组织有关处、室对2000年至2003年6月份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科技工作的政策、法规进行整理,编辑成《科技政策法规汇编》,便于局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学习、查询、贯彻执行。另外,科技局每年都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及任务分解”,明确目标、任务、责任、要求、措施,自我加压、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有关科技工作精神,强力推进县(市)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工作,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使郑州市和12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其中,二七、金水、新郑、巩义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巩义市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科技局为了给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出台了《科技服务指南》,将机关各处、室的职能和联系方法及服务承诺汇编成册,便于纳税人了解科技局各处、室的职能,提升办事效率。另外,科技办事大厅的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工作从一个微笑、一杯热茶入手,努力做到热情、依法、透明、公正,处处为纳税人着想,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使得科技局在全市开展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服务满意度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三年和今年上半年获总分第1名。
(四)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
王济昌同志任职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完成人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一是主持制定了向人大代表征求意见的工作制度。定期向人大代表发出征求意见函,听取代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发至各处室进行讨论,对科学合理的建议直接采纳吸收。二是十分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建立了一套系统、规范的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工作程序。对每件议案、建议,王济昌同志都亲自审阅,提出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办理,指定专人登记督查,力争使代表满意。如:2004年,办理王莲峰代表提出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建议时,王济昌同志为了切实将人大代表的建议落到实处,亲自带领市科技局的有关同志深入企业调研,提出了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执法力度,建立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等相关措施,将人大代表的建议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注重制度建设,抓好勤政廉政
王济昌同志给视察组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非常敬业——学习兴趣浓工作标准高。他虽然在正处级领导位置上工作了17年,但是工作热情丝毫未减,仍然保持着“早出晚归”的工作习惯,常常利用节假日在办公室学习、工作。
王济昌同志作风民主,善于团结,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不武断专行。主持制定了《郑州市科技局机关规章制度汇编》,内容涵盖班子建设、人事管理、工作规范、文明建设等八个方面,使科技局党委议事、中心组学习、机关考评奖惩等工作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很好地发挥了班子成员的整体效能,调动了全局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使得科技局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他带头遵守中央和省、市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他处事谨慎,不事张扬,下基层工作、调查研究,坚持同城不吃饭,婉言谢绝基层送的各种礼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为局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三、王济昌同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
2、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够,科技进步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全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对王济昌同志今后工作的建议
1、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看,有时比有形资产还要大,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一些欧美国家常常拿一些知识产权问题向我们发难,而我市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不是很够,做为科技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增强有关单位的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止发生侵权行为。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力度。目前,我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大,科技成果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部分企业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强,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还不够。科技系统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技术交易的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为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3、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作为科技工作的管理单位,要注意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给政府当好参谋,制定有利于激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好“科技三项经费”激励作用,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赴市科技局视察组
尚有勇 邢桂清 甄新阳 丁爱兰 岳德常
何秋玲 沈世鹏 王志昂 杨仁甫 禹国超
梅 青 袁葆林 郑 睿 张国宏 崔永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