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1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林贺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和王文超市长委托,就《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的过程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林业是加强生态建设的根本性、持久性措施。2003年1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用十年时间“把郑州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森林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2003年12月11日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市长王文超向全市人民做出了建设森林生态城市的总动员,阐述了市委市政府建设森林生态城市的决定,要求规划要高起点、建设要高标准,并提出要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探讨建设机制,重点解决好投资机制和管理机制。
为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好《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市政府成立了“郑州市森林生态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王文超市长任组长,副市长王林贺,市长助理、市建委主任刘本昕,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傅宾领任副组长,成员有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及相关县(市)区负责人。明确由国家级规划设计单位即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并特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教授为总顾问,组成了规划组。规划历时一年,分调研、资料收集,外业调查、规划文本编制和征求意见、评审论证三个阶段。规划采取计算机模型、航拍卫星照片、3S(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的手段和仪器,在对人口、土地、森林资源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质量现状进行SWOT分析(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郑州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市区及周边地区水系规划、现代农业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广泛进行了对接,并吸纳了各系统、各县(市)区对规划的修改建议。
规划期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及市政协领导对规划的进展十分关注,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尤其是李克书记、王文超市长、康定军副书记,多次要求规划起点一定高,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
2004年9月18日,市政府召集有关县(市)、区负责人,专题听取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汇报及修改建议,会上王文超市长再次强调规划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并与华东院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2004年12月17日,市政府组织了16位国家级专家对规划文本进行评审论证,专家组认为:“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规划依据可靠、技术路线科学、基础资料翔实、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郑州的市情、林情和生态建设的需求。规划对郑州市建立健康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体系和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规划的完成, 为我们今后全面加快森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案。
二、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的范围
总体规划是以郑州市建成区为中心,东至雁鸣湖湿地及中牟沙丘东缘;西至郑州西北屏障邙岭及西南贾峪、新密市白寨一带的水源地;北以黄河、黄河滩地及标准化堤防为界;南至省道102线附近的龙王、薛店一带。其中包括市内五区及中牟县、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的部分乡镇。规划范围包括郑州城市及周边9个县、市(区)、43个乡(镇、场)、884个行政村,规划区总人口361.2万人,总土地面积2896.31平方公里。
(二)规划的总体布局
规划的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屏、二轴、三圈、四带、五组团”。“一屏”是在沿黄河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郑州森林生态城北部的景观屏,由黄河防浪林、黄河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观光园和防护林、景观林构成。“二轴”是指以纵贯郑州南北的107国道和以横跨郑州东西的310国道为轴线,建成两条森林生态景观线。“三圈”指以市区为核心,沿三条环城路营造三层森林生态保护圈。“四带”是指主要沿贾鲁河、南水北调总干渠,连霍高速、京珠高速营造四条“井”字形防护林带。“五组团”是在城市近郊西北、东北、西南、南部和东南部,建设五大核心森林组团。
(三)规划的总体目标
到2013年,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郑州森林生态城,实现“增加资源总量,完善森林生态网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弘扬中原生态文化”的总体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核心有四:
一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按照上述森林生态城森林总量的确定依据,结合碳氧平衡法的测算结果,确定郑州森林生态城森林总量的发展目标:
到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19058公顷,森林总面积72408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达到当前全市水平;
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28963公顷,森林总面积101371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达到全国城市较高水平;
到2013年,新增森林面积14482公顷,森林面积115853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达到当时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完善森林生态网络。重点加强主要水系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恢复邙山、贾鲁河上游的丘陵岗地及东南沙丘等生态敏感区的森林植被恢复,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扩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名优特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林木种苗花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产业素质;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四是弘扬中原生态文化。加强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生态文化;结合郑州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加大古树名木、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和林区人文资源保护力度,保护森林文化遗产。
郑州森林生态城规划期为10年(2003年-2013年),投资总额为375649.19万元。主要包括绿色通道工程、水系林网工程、大地林网化工程、中心城区绿化工程、林木种苗花卉工程、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旅游业工程、生态公益性片林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产业工程、名特优经济林产业工程等十大重点林业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相继实施后,到2013年,全市将新增森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届时郑州将被森林环绕,呈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美丽画卷,郑州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类居住城市之一。
三、规划实施的主要保证措施
(一)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形成决议,用法律的形式把建设森林生态郑州明确下来,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把建设森林生态郑州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二)资金保证:工程规划总投资为37.56亿元,其中,近期(前三年)需投资10.08亿元,中期(五年)需投资15.73亿元,远期(后三年)投资11.75亿元。2004年11月11日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2005年森林生态城建设市财政投资1亿元,待旧城改造基本完成后,每年将提高到3~5亿元。以保证森林生态城建设资金。同时,各工程县市区财政也要把森林生态城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种资金投资造林绿化。
(三)落实补偿政策,解决造林用地。在抓好宜林荒山、荒沙、荒地、荒滩(简称“四荒”)造林绿化的基础上,市政府已初步研究对纳入退耕还林范围的,退耕农户足额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既每年每亩补助230元;对2004年底前投资建设的生态公益林和重点通道林带等,造林占地补偿标准及期限继续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风沙源治理和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的通知》(郑政〔2003〕149号)执行,既根据不同位置补助230元到450元;从2005年开始,在适宜的重点地域长期租用农民土地营造生态公益林,每年支付农民租金。市政府每年下达年度租地造林任务,分别由市、区两级承担完成。今年尖岗水库按每亩每年500元租金已完成造林6000亩,租金每五年按物价上涨指数适当调整一次。对因造林导致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占地农民,纳入城市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同时,组建林业管护组织,吸纳占地农民就业,优先招聘占地农民成为林木管护工人。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一律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动员全社会参与森林生态城建设。对规划区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和宜林荒山、荒沙、荒地、荒滩(简称“四荒”),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国内外的企业、个人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取得“四荒”及森林、林地和林木使用权,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期限一般为30-70年 ;凡是各类投资主体进行森林生态城建设的,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投资建设大面积片林区的各类投资主体,在完成林地建设总面积的70%后,经批准,允许林地所有者在其区域内用10%-30%的林业用地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等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开发;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绿地建设比例不足部分,开发商须在森林生态城规划范围内通过造林绿化来补足。也可按应补绿面积所需费用缴纳异地绿化费,由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造林绿化。
(五)建立机构,配备人员,加强对生态林建设、管理和保护。 市政府已责成市林业局、市法制局起草《郑州市近郊生态防护林建设管理办法》,年内将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郑州市近郊生态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也已列入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计划。同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和管理。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提出建设森林生态城
生态化是当今国际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把郑州建设成森林生态城市符合国际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符合郑州生态建设的实际。我们近几年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是我市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近郊2800余平方公里内,现有林业用地仅有59.7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森林覆盖率为18.42%,且森林分布不均,质量不是很高。我市北临黄河,西有邙岭,东有沙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每年都要受到风沙侵袭危害,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不便,也极大地影响了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只有下大力气植树造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华沙、亚特兰大的森林型城市和国内长春、贵州、昆明、南京等城市森林建设都为我们建设森林生态城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森林生态城市”是郑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实施省委、省政府《绿色中原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郑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关于规划目标的说明
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森林总量和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指标。我市全市现在森林覆盖率是21.4%,其中近郊2800平方公里内覆盖率仅18.42%。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中环境保护类指标规定:森林覆盖率的标准为大于30%;全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达到45%以上;目前,国内城市中森林覆盖率基础已经达到35%以上的有北京38%、深圳43%、南京39.9%,从我市森林资源和人口及占有土地的基础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但为了保持规划的高起点,又充分结合郑州实际,我们把森林覆盖率指标确定为到2013年稳定在40%以上,同时,将规划区域由原来的1900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800平方公里。
(三)关于工程的效益评价
规划目标实现后,郑州近郊将形成170多万亩的森林植被,其森林植被和林地年增加蓄水2325.6万吨,保持土量93万立方米,减少沙压面积23万亩,年可释放氧气93.4万立方米,年净化大气效益在千万元以上,年生态效益货币量可达3.2468亿元。同时,还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丰富的社会效益,专家测算,年森林综合效益总价值可达20个亿。规划全面完成后,将全面构筑起郑州绿色生态屏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郑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建设森林生态城是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宏伟工程。
(四)关于前期实施情况
为确保森林生态城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启动了风沙源生态治理、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建设、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严格实施招投标、工程专业队造林机制,进行高质量建设。至2004年已完成大面积造林28.3万亩,林业育苗3.62万亩,其中,风沙源生态治理22万亩,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建设6.3万亩。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2005年,市委、市政府投资一个亿,强力推进森林生态城建设,重点完成“一山二水三河四路五圃六园”造林,安排造林22万亩,育苗7万亩,经过去冬今春的努力,现已全面完成了造林任务。
为保证森林生态城建设顺利进行, 2003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抓好郑州市风沙源生态治理及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4年11月以政府令形式出台了《郑州市封山育林管理办法》,分工程、区域制定了不同的造林补助标准,通道绿化分不同区段,对占地分别给予每亩每年500—600元,连补5—10年的补助;对风沙源和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用地,每亩每年补助230—450元,连补8年;对封山育林连封4年,每亩共给予100元补助,按照第一年40元,第二至四年每年20元给予补助;对新发展的苗木基地,连补三年,每亩共补助500元,其中,第一年、第二年每亩每年补助200元,第三年补助100元。对各个项目的投资,市财政承担大头,县(市)、区财政按1/3配套。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造林的积极性。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代表,《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已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现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定,用法律的形式将这一科学而宝贵的规划成果固定下来,确保规划方案得到认真实施,确保“十年造林百万亩”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