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党政机关是具体履行我们党的执政领导职能,代表人民行使管理权力的领导机关和办事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合理定位,发挥积极而正确的主体作用,注重激活和谐社会“机会、责任、社会组织”三大要素,推动社会公平,完善社会组织,积聚社会资本,致力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报载四川省某地曾因误传一公务员殴打民工,引起了一场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教训十分深刻。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不断产生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是社会关注的角色之一,应正确把握角色,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树立主人翁意识,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团结、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好理论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命题,与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始终把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首先要提高理论素养。行动的自觉来源于理论的清醒。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学习,先学习、先领会、先掌握,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矫正思维、规范行为。其次要坚持理论创新。构建和谐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目标。党政机关 工作人员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于长远,强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解决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和规律。第三要加强理论宣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宣传和发动群众的光荣传统和有效形式。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通过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入人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当好组织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不懈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善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一切机遇,既融入区域经济中谋求合作,又在区域竞争中实施错位发展,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注重政治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要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通过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在和谐中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培植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落实基本国策,增大和谐社会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不懈地搞好计划生育,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建设,坚决反对和纠正“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查处乱占耕地的行为,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要始终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抓住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执法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生态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群众利益,完善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当前,要重点抓好就业再就业、劳动保障、城乡低保、义务教育、社区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做好城镇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构造好“两个确保”、“一个低保”三条保障线。特别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通过加快发展和政策支持,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好引导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维护好,尽快形成社会认同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动力源泉。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真诚团结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真诚团结群众。群众在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知、真知、深知”群众的所想、所盼、所忧、所乐,赢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热忱服务群众。就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最大意见之一。要推行“无围墙”机关建设,建立完善便民服务机制,使人民群众方便办事。要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工作方式由“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办”向“我听你讲、我给你答、我为你办”的转变,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多为群众排忧解难。正确地待群众。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人民群众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利益诉求。近日河南省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举行的“大接访”,数千群众排起长队倾诉冤屈,反映问题,是十分发人深省的。对于申诉、上访的群众,重视还是轻视、亲近还是疏远、倾听还是责难,既是方法问题、感情问题、更是立场问题。既要做到有法律依据的,严格依法办事;有政策规定的,严格按政策办事;有能力办到的,及时认真研究解决;一时条件不具备的,耐心做好说服解释。总之,一要疏通民怨、理顺民气,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好示范者。“政策和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主动、自觉地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就党政机关而言,要大力加强和谐机关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制度作为机关行为的准则和防火墙,不断健全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按法律办事、按政策办事、公正廉洁干事。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整合机关内设机构资源,做到机关内部和谐,人尽其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树立为民、务实、廉洁的机关形象。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而言,要做一个自身和谐的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同时也是单位的一员、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在单位中,上下级、同志之间要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团结和睦,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在家庭中,要带头学习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理念,带动家庭学习,争做和谐家庭;在社会生活中,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依靠自身的先进性来影响、带动、感召人民群众,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