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代表议案办理情况的汇报

发表时间 : 2007/2/12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2006年10月24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姜现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汇报人大代表《关于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议案办理情况。
  在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武今明、樊维军、高艳玲等26名代表就《关于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出了4件议案(4案并1案)。对此,赵建才市长极为重视,李柳身常务副市长参加了市人大交办议案的专题会议。会后,市政府立即责成有关部门抓紧办理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我们将4个议案进行了整理,归纳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的问题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郑州市跨越式发展八大工程之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立即成立了高规格的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康定军任指挥长,市政府副市长王林贺任第一副指挥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璋,市人大副主任主永道、市政协副主席田涛任副指挥长,市直36个单位及各县(市)区行政一把手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组织协调组、学习宣传组和督查考核组四个工作组(室),明确了任务,落实了人员。各县(市)区也都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了由党委一把手任指挥长的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保障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为统一全市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1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座谈会,邀请省、市农口领导和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2月14日,市委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教授作专题报告,市四大班子成员、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及市直各委局班子成员参加了培训;5月23日,市委、市政府在嵩山饭店举办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市委书记王文超、市委副书记康定军分别作专题辅导报告,对各县(市)区党委书记、工作队队长及示范村所在乡镇党委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各县(市)区、各工作队,也都非常重视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采取以会代训、专题演讲、农民夜校、开辟宣传栏、粉刷标语等形式组织和发动群众,认真宣传和贯彻有关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从市指挥部办公室10月份对全市63个示范村调查情况看,村两委班子积极主动,广大农民精神振奋,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二、关于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的问题
  为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市组成考察组赴成都、长沙、武汉学习建设新农村的经验,同时抽调市委政研室、市农业局等进行农村现状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市委政研室和市农业局抽调人员组成写作组,起草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前后数易其稿,并在市领导主持下召开了多次征求意见会,采纳了市直有关部门提出的40条意见和建议,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后,印发了《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发[2006]14号),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实施步骤,提出了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选择104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择1000个行政村作为整治村,并派工作队进驻示范村和整治村,指挥新农村建设工作。
  同时,结合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吸取外省市先进经验,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建设新农村具体标准,把中央二十字方针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便于开展工作。同时,指挥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示范村项目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五通、四改、三有”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内容、标准、补助办法,有力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全市104个示范村全部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36个成员单位都制定了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关于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4月29日,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组织召开了“市新农村建设”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5月23日,市委书记王文超对编制新农村建设的六类规划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下发文件,加强引导,确保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全市已有77个示范村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59个纯农村示范村的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
  四、关于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的问题
  在抓工作落实上,采取了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示范村建设侧重点的不同,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五次不同主题和内容的现场会。5月23日,在巩义市北山口村、张庄村、惠济区南阳寨村召开第一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重点推广这些村庄依靠发展工业支柱产业进行村庄改造和整治的经验。7月4日,在中牟县十里铺村召开第二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推广纯农村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打牢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经验。8月10日,在荥阳市召开了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为主题的第三次现场会。9月9日,在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召开了以贫困村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第四次现场会。10月10日,在新郑市召开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题的第五次现场会。通过上述会议的召开,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大大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力度。
  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按照市委郑发[2006]14号文精神,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示范村硬件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经初步统计,全市104个示范村中新建改建农民培训场所53个、新建改建村卫生室36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67个、道路建设396.6公里、新建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75个、新建改建排污渠70公里、新建户用沼气4850座,有效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整治村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一些村村容村貌有较大变化。749个整治村取得初步成效,246个整治村有明显变化。经初步统计,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以来,1000个整治村已整修道路943.78公里,整修排污沟渠549.33公里,新建垃圾池2956个,粉刷墙壁812600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初见成效。今年春季,我市已投入资金4029万元,对27.1767万名农村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秋季将对全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免除课本费、补助寄宿费;在12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已建立起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群众达363万人,参合率达到90.75%;新建敬老院25所,已经竣工10所、完成主体工程2所、正在动工建设1 3所;扩建敬老院27所,已经竣工11所、正在动工建设16所,已经投入建设资金6310万元。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增加。今年,我市农村道路建设“村村通”工程已完成1948.4公里,完成投资5.1亿元;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已解决了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集雨水窖8200个,蓄水池6000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9210座,完成年计划的97.37%,完成跨越计划的73.03%,并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民传统落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农民文明程度。
  六、关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工管理的问题
  (一)出台政策,加强农民工管理。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结合郑州的实际,市政府制定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郑政文[2006]133号),这些政策措施对涉及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管理、就业服务和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提供公共服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二)加大投入,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按照国家省里的规定,郑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郑劳社[2006]7号)、《关于印发<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及职业介绍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郑劳社[2006]24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了全市第一批共41家定点培训机构,印制了“培训补贴券”,并按程序对参加定点机构培训的农民工进行发放,使农民工真正得到实惠,补贴的标准为:A类专业每人600元,B类专业每人500元,C类专业每人400元;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服务,可按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标准原则上按每人100元确定。市政府还专门建立了郑州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确保把以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郑州市2006年承担阳光工程任务1.3万人,其中计划单列市巩义市为2000人,其余5县(市)为6000人,市区为5000人。为落实好阳光培训工程,市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郑州市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意见》(郑政办[2006]28号),市财政落实专项资金50万元,各县(市)区也都落实了10万元的工作经费,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定33个培训单位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单位。目前,除巩义市外,我市共培训结业阳光工程学员8477人,占省下达任务的77%,转移就业6283人,占省下达任务的63.7%。在校学员7088人,其中市区3513人,预计11月底可圆满完成培训转移任务。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创新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当前的工作任务,决定把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培训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简称“三位一体”),作为培育新型农民、发展支撑产业的一项措施,出台了《关于实施“三位一体”发展农业产业的意见》(郑新农办[2006]17号文)。7月9日,指挥部在市农业局举办培训班,对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的59个纯农村示范村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市、(县)两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200余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立即赶回所驻的村庄,结合实际,指导当地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在59个纯农村示范村中已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4个。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运作,体现了农民在生产中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效发挥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审议。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