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实施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代表议案的办理情况汇报

发表时间 : 2007/2/12 来源:郑州人大网

——2006年10月24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吴晓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汇报市人大代表《关于实施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议案的办理工作情况。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周宏伟、陈蕾、毛玉发、杨立新、蔡志强、宋胜军、李伟杰、申仕禄、赵新华、雒新代、袁经先等11名代表就《实施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出了议案,对此,市政府非常重视,责成市教育局牵头落实议案的办理。市教育局根据议案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城乡教育的实际,认真开展调研,拟订议案办理草案,在征求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后,经修改完善,形成办理方案。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市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紧紧围绕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正在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是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中小学均衡发展水平得到进步提升。近年来,我们按照标准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全市撤并小学187所;撤并中学4所,改扩建42所,异地新建5所。2002年,撤并小学199所,改扩建118所,异地新建8所;撤并中学8所,改扩建72所,异地新建8所。2003年,撤并小学809所,改扩建374所,异地新建37所;撤并中学34所,改扩建211所,异地新建21所。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实现规模办学。
  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初步构建。在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这项工作中,我们采取了每年抓好一项重点工程、逐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措施。2001年,我们开始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183万元,对40.82万平方米危房进行了改造,完成改造项目592个,维修、新建校舍46.2万平方米。2002年,市财政投资1000万元为农村85所未配备计算机设备的学校装备了高标准的计算机设备,实现了全市农村初中校校有计算机教学设备的目标。2003年以来,我市采取市财政重点倾斜的办法,每年为10所农村初中装备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设备,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68万元,配备农村初中33所。2004年,我市共筹措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资金6964万元,新建和改造初中食堂11万平方米。2005年,依托国家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总投入达3105.9万元,使1199个农村基层学校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三是加强教师的流动和交流,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机制逐步确立。近年来我们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不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目前全市中小学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中,农村教师占到了60%,农村中小学教师小学专科率达到了68.05%,初中本科率达到了34.49%。为切实减轻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2000年以来,我市共补助农村教师培训经费达605万元。在加强农村师资培养的同时,通过校长、教师间的流动,可以保证各地、各学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近两年,我市从市区中学先后抽调了30多名表现优秀、有发展潜力的校级后备干部和教师,到巩义、荥阳等农村学校进行半年的挂职支教活动。2004年,我市实施了“名师工程”,评出了首批100名“名师”。为发挥名教师对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我们要求每位名师要与2名农村教师结对子,同时还每年举办一次名师作课展示月活动。
  四是扶持弱势群体,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近年来,我市从完善政策着手,加大救助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中小学贫困生救助政策,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尤其是2004年开始,出台了农村贫困生考取高中、大学分别一次性补助2000元和5000元的救助政策,两年来共投入358万元资金,救助考取高中贫困生549人,考取大学贫困生496人。2005年春季,我市又全面启动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免课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春、秋季共投入农村“两免一补”资金3497万元,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19.6万人次。为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救助力度,2005年秋季,我市又提高了小学、初中课本费、杂费的资助标准,新资助标准比春季提高了10元,并扩大了农村享受“两免一补”家庭子女寄宿补助的范围,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定农村中小学贫困寄宿生资助面达到100%的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城乡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发展责任不够明确、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等等原因,我市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增长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人员经费,真正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基本建设的经费仍然不足。同时,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仍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显示,2005年,城乡人员经费投入初中和小学分别相差9278元和6384元;生均公用经费初中和小学分别相差714元和325元。
  二是中小学师资素质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造成目前农村教师数量、年龄、文化素质等诸多问题,且越来越明显。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个别边远地方5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教师结构失调,跨专业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学中文教英语、学地理教数学、学中文教化学等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突出。
  三是教学条件仍很艰苦,城乡之间学校的教学条件差距较大。城市学校硬件好,而农村学校危房多,个别农村学校老师上课只有一盒粉笔和一个板擦,寄宿学校缺餐厅,缺宿舍,学生露天吃饭、打通铺睡觉的现象仍然存在,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由于缺乏经费,有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更新、计算机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维护、学生的饮水等基本没有保障。
  二、我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与计划措施
  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提出实施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议案,非常及时和必要,对于确保十六大提出的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实现,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意义。市政府领导对办理好议案非常重视,多次做出批示,市长赵建才、副市长龚立群等领导同志还多次深入农村和学校进行调研;根据市领导的要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市教育局牵头,我们就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学校的现状及其规划布局、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素质、招生办法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市政府于今年4月份在新郑市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讨论并初步形成了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保障机制的意见。总的目标是: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做到全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普遍达到基本办学标准,贫困地区及其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校长和教师队伍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一)工作思路
  第一,以经费投入的充足为前提。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我们将从4个方面努力,以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二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并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三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扶持政策,市政府将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实施专项工程、设立专向资金、以奖代补等措施扶持农村薄弱地区;四是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预算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
  第二,以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的均衡为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校际差距。一是要坚持总体规划一盘棋,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合理化;二是要加快市区学校的组合、置换和布局调整,通过抓好若干个项目的实施,扩大教育规模,促进学校布局优化;三是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四是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最低控制标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学校建设质量;五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第三,以教师资源的均衡为关键。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流动。要合理、良性流动,走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制度,促进教师工资的规范化,缩小校与校之间教师工资差距;二是要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建立和有效实施校长轮岗制度和城镇教师乡村服务期制度;三是开展学校结对子、教师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二)工作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人事局、财政局、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办理方案的组织实施。根据办理方案的要求和成员单位的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跟踪督办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切实推进议案的办理落实。
  第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好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市教育局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与市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城乡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规定,城市学校必须以每年不低于全体教职工10%的比例安排支教教师,并逐年加大交流的比例,“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在职教师轮流一遍。今年8月24日,我市正式启动了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市直55所实力较雄厚的中小学共派出首批194名骨干教师到教育力量薄弱的55所农村中小学对口支教,同时这些农村学校也选拔了90名教师到对口的市区学校接受培训。
  二是抓紧制定郑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对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薄弱学校,我们将制定3—5年的限期改造计划,明确改造原则。关于改造所需资金,一方面要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采取倾斜政策;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县区工作积极性,早行动,早主动。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今年年初,市教育局已经启动了这项工程,全市力争5年内规划建设完毕,今年新建和改扩建的36所寄宿制学校进展顺利。
  四是免收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学杂费。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学杂费被全部免除,凡是在郑州市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郑州市农村学生(借读生除外),秋季均不需再交纳学杂费。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将免交45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学期将免交60元。
  第三,加强督导,依法推进
  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从省均定额教育经费、骨干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等四个方面对学校进行抽检与差距分析,将校际差距通过关键抽测点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完善督政制度,从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批评估组,分别到各地进行检查督导,重点对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以及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结果进行公布,按督查情况进行排名。
  以上汇报,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