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我市商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表时间 : 2007/2/12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2006年10月24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

郑州市商务局局长  岳增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郑州市人大常委会2006年开展工作评议的实施意见》要求,现就2004年以来全市商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评议。
  一、主要商务指标完成情况
  市商务局2004年5月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实现了全市主要商务指标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全省的首位度显著提升。2004年、2005年分别被市政府授予“郑州市2004年度市政府目标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2005年度完成省定目标优秀单位”称号,2005年被河南省商务厅授予全省唯一的“2005年河南省商务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招商引资:2004-2005年,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分别占“十五”时期的59.4%和63%。年度实际使用外资额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规模保持全省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8家;合同利用外资5.84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实际使用外资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8%;全市引进市外域内资金148.5亿元。
  对外贸易:2004-2005年,全市出口连续两年保持60%以上的高速增长,累计出口12.17亿美元,占“十五”时期的68.2%。年度出口额在全省的位次由2003年的第4位,依次上升到2004年的第2位、2005年的第1位。据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出口7.9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出口规模在全省遥遥领先。
  国外经济合作:2004-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国外经济合作合同额1.16亿美元,营业额1.34亿美元,外派人数5127人次,分别占“十五”时期的50.8%、71.1%和48.8%。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国外经济合作合同额5964万美元,营业额1001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7%、115.6%;外派人数2957人次,同比增长66.6%。外经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
  社会消费:2004-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264.7亿元,占“十五”时期的49.4%,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保持首位。据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9亿元,同比增长16.2%。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商务局的组建,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内外贸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实现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统一管理,促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市政府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新的形势赋予了商务工作新的内涵、新的职能、新的使命和新的发展空间,商务工作并非是对原有几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简单合并,而是一项新的、更加系统的经济工作。因此,商务局成立之日,局领导班子就把“什么是商务工作、如何做好商务工作”作为首要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并确立了“一年磨合、二年起步、三年创新”的三年三步走战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开拓创新,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狠抓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打造新形势下的商务和对外开放大平台。完善的机构和高素质的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市商务局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统一职能,完善制度,强化服务”为指导,加强组织建设;以“大局理念、合作理念、高效理念、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思想建设;以“坚持精益求精,突出精雕细刻”为指导,强化作风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工作,2004年底,市商务局从机构、职能、人员到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都较好地实现了既定的平稳过渡目标,从局领导班子到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统一,工作热情高涨,创业氛围浓厚,得到了市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2005年底,全市12个县(市)区商务机构陆续全部到位,市贸促会和国际商会也正式成立,这为全市商务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实现工作有效运转的保障。两年多来,我们先后建立并实施了一系列工作促进和推动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实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统筹规划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研究重大事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促进全市开放工作的整体推动;通过实行定期现场会制度、目标进度定期通报制度、发展开放型经济考核制度和目标奖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全市商务工作目标的完成;通过实行重大外来投资项目三级联动推进督导制度,确保重大项目的全程顺利推进;通过实行重大外商投诉案件领导分包制度,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郑州市良好的开放形象。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市初步形成了领导有力、体制完善、信息通畅、充满活力的新型开放工作机制,“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市上下对外开放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招商引资是我市的短腿,是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经过深入分析,我们确立了“四巩固、四提升”和“四变、四不变”的招商工作思路,即:巩固发展外商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投入比重,巩固发展台商、港商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日韩、欧美的投资比重,巩固发展制造业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投资比重,巩固发展IT硬件业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软件研发领域的投资比重。坚持“四变、四不变”,即:坚持目标任务不变、项目结构要变,亲商服务不变、招商理念要变,资源条件不变、配置方法要变,招商引资力度不变、工作重心要变。积极探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层推动、部门协调配合、专业促进机构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
  招商方式的创新是提升招商质量的先导。两年来,我们在招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重点实施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并充分发挥县(市)区、郑州驻外办事处等主体的积极性,延伸招商触角,取得了新的成效。经过扎实有效的工作,40多位国内外知名人士被聘为我市的招商大使和招商顾问;世界传统武术节、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首届豫商大会等大型展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厦洽会、乌洽会等大型展会的参会成效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9月,我市由赵建才市长任团长,各县(市)区政府部门和企业组成150人的代表团,卓有成效地参加了首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共签约项目15个。其中,省外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额22.5亿元人民币;外资项目9个,投资总额2.82亿美元,合同外资额2.05亿美元。一批重点外来投资项目成功落户我市,麦德龙会员制仓储式商场项目、家乐福北辰店项目、康师傅工业基地项目一期工程等已投入运营,加州工业园项目现有五个项目正在报批,区内道路正在定界。一个发布项目、衔接项目、签约项目“三个环节”接力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正在我市形成。
  投资环境的改善是提升招商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对重点外来投资项目,我市实施了分包督导制、全程代办制、零报告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为有效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我市充分发挥外商投诉中心的作用,积极“走出来、沉下去”,同时探索建立投诉案件长效处理机制,对久拖不决的外商投诉案件实施领导包案,把外商的烦心事解决在外商家门口,受到外商的广泛好评。市外商投诉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受理外商投诉案件128起,已结案114起,涉案金额9.18亿元,有效维护了外商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摸清制约我市招商工作的瓶颈,2005年我市聘请北京零点公司对郑州市投资环境进行了专业评估,这是我省首例聘请民间机构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议。这种“掏钱买批评”的做法表明了市政府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心和信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据评估结果,投资者对郑州的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高于西安和长沙,在中部城市中居领先位置。
  (三)以壮大队伍、调整结构、创造环境为抓手,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一是不断壮大外贸出口队伍,提高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2004年以来,我市共办理外贸经营权备案2580件,是2003年以前获权企业总数的3.14倍,全市获权企业累计达到3401家,占全省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二是大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2003年,全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0.4%;今年1-8月,二者占全市当期出口总额的比重已提高到41.17%,较2003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企业的外向度显著提高。今年1-8月,全市出口超百万美元的企业达147家,其中,河南中孚、郑州宇通、安飞电子等10家企业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郑州宇通客车集团喜获“中国出口基地企业”称号后,又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汽车业第一张出口免检证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大宗出口商品不断增多,今年1-8月,出口额在百万美元以上的商品124种,其中,铝、柴油机客车、人造刚玉居前三位,出口额分别达到4354万美元、3490万美元、2735万美元,客车、铝箔成为我市新的出口增长点。三是为企业出口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两年来,我市共申请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672万元,兑现出口商品奖励资金655万元,为出口加工区企业兑现运费补贴52万元,为外经企业兑现奖励资金96万元,争取的各类扶持资金累计达1475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矛盾、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降低产品外运成本,受市政府委托,市商务局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扩大外贸出口、加快郑州国际物流港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本月20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与郑州海关、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签订了《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我市与海关、商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将极大地改善我市的整体出口环境,促进我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四)以平台建设和渠道拓展为着力点,开创“走出去”新局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两年来,我们积极宣传有关政策,为企业搭建“走出去”平台。从2005年起,我们组织外经企业参加了第九届、第十届厦洽会和第四届豫洽会等经贸活动,使广大外经企业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信息、拓宽了渠道,增强了“走出去”的信心,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全市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5家,逾全省的1/3。一批外经企业成功走出国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国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塞拉利昂兴建的国基工贸园区于2005年4月顺利开园,已有13家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给广大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我们还积极开展外派劳务工作,积极参与实施了“出国门•富万家521工程”。目前,郑州商业技工学校、郑州技师学院、郑州卫生学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被确定为省级外派劳务培训基地,郑州财经技术学院被确定为省级外派劳务培训中心,金城国际合作公司、省对外劳务合作公司被确定为重点外派劳务企业。这些都为提高我市劳务输出的质量、优化我市劳务输出结构创造了条件。
  (五)新老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新跨越。2004年以来,我市将吸引国际商业企业投资作为推动服务业升级的重要手段,麦德龙、沃尔玛、易初莲花、家世界、大商等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纷纷来郑投资发展,已累计在我市设立大型超市、百货店、专卖店40家。全市零售业已形成民营、外资、国有三足鼎立,国际、国内、本地企业群雄逐鹿的全新竞争格局。专业交易市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12个批发市场交易园区已基本形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启动,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整县推进的试点市。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已建成农家店502家。一个“覆盖面广、业态丰富、服务优良、竞争有序”的商业网络已初步搭就。
  2004年以来,我市的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将郑州打造成为现代物流枢纽中心,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重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郑州市交通运输集团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4A级物流企业,豫鑫物流公司和河南长通运输有限公司被评为3A级物流企业,我市3A级以上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达到3家。新郑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空出口货运量在2005年位列全国第七。国内外物流企业日益关注郑州,南方香江集团、青岛澳柯玛集团、北京林德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先后在郑州投资兴建物流园区。中原物流港的铁路集装箱站、中南邮政枢纽、公路港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我市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物流体系日臻完善,郑州在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枢纽地位不断强化。
  会展业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双翼齐飞。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自建成运行后,已承办了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部旅游交易会、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等各类展会14个,销售面积4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月月有特大型展会的目标。今年5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由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托管,进一步推进了郑州会展业的国际化、品牌化和集团化。今年下半年以来,首届豫商大会、200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及高层论坛、中部论坛郑州会议等高层次会议相继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郑州会展业正在逐步由单纯的展览业向展览业与会议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转变。以郑交会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展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第十一届郑交会参展企业达到3000多家,展览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标位突破3000个,实现交易额120亿元,成功跻身全国特大型展会行列。会展经济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据有关统计,仅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期间,1700多家制药企业、10万客商云集郑州,为郑州带来了5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郑州会展业的优势正在得到广泛认同,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郑州荣获2005年度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奖。
  (六)积极建立规范的市场新秩序。2004年以来,市商务局承担了规范拍卖、成品油、酒类流通等特种行业、打击私屠滥宰的重要职责,并负责全市食品专项整治、打击非法传销、整顿农资市场、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的协调任务。我们坚持以法规、规划为准绳,严格审批程序,加强依法行政,实现了全市特种商品行业的稳步、持续发展,全市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全市拍卖企业由“九五”末的35家发展至2005年的56家,2005年全市拍卖行业年营业额达到16亿元。市区的定点屠宰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确保了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
  (七)努力推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以来,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强力推动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尤其针对长期以来困扰市属国有外贸企业改制的资金来源问题,经认真研究并报请市委、市政府同意,我们创造性地将有净资产企业上交的资金在系统内捆绑调剂使用,实现了改制资金的合理有效运用,8户国有外贸企业全部进入破产程序。2005年,全市完成改制的市属国有商贸流通企业21户,涉及职工总数10638人,总资产11.08亿元,是近年来完成改制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年。为帮助国有流通企业摆脱历史包袱,加快改制进度,我市还积极参与了商务部“减债脱困工程”,并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经过努力,目前我市以2.16亿的价格回购了长城公司本金6.755亿元、本息合计11.73亿元的债权,受偿率为本金的31.97%、本息合计的18.41%。国家商务部已承诺待签订正式回购协议并落实保证资金后,一次性给予我市4500万元的中央财政补贴。
  (八)认真落实政策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我局积极完善法律政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商务系统依法行政,全面提高运用法律政策手段引导商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外贸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外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政策法规。按照新修订的《外贸法》,我市全面推行进出口企业登记备案制,确保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登记完毕。内贸方面,严格按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河南省贯彻〈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郑州市生猪屠宰和生猪产品流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监管,未出现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违法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
  三、自觉接受人大指导与监督,认真办理代表提案
  良好的外部监督是顺利推进工作的坚实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的对外开放工作一贯高度关注和重视,2004年8月13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我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汇报,2005年12月15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了审议意见。我局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高度重视,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贯彻落实。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与人大经济工委的工作联系与沟通,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送有关商务工作动态和信息,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同时,我局对人大代表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明确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坚持认真做好每一件人大代表提案的办理工作。2004年以来,共办理人大代表提案和建议16件,涉及招商引资、规范交易市场、治理货物蒸发现象、扩大农业出口创汇等问题。对每一项议案,我们都予以认真落实,并向人大代表进行了书面答复。两年多来,全市商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恳请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四、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虽然商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出发、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投资和贸易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
  下一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四巩固、四提升”和“四变、四不变”,坚持目标不动摇,坚持项目核心战略不动摇,坚持创新招商方式不动摇,坚持办好重点经贸活动不动摇。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增强外来投资对城市经济社会的推动力。
  (二)继续提升外贸出口的首位度。继续壮大外贸出口队伍,提高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继续为企业扩大出口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提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扩大自主品牌出口规模。继续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政策扶持,积极为中小型出口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按时兑现出口商品奖励资金。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密切与海关、商检的合作,做好《扩大外贸出口、加快郑州国际物流港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贯彻实施工作。
  (三)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挥相对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出国门•富万家521工程”,提升我市外派劳务产业档次。
  (四)着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升级。继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提升商品零售业服务水平;继续强化会展业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大型展会在郑州举办,努力实现郑州展览业和会展业的双翼齐飞。认真筹办第一届豫台经济合作高层论坛,积极争取将郑州国际航空物流港项目纳入国家支持的重点物流建设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公路港、铁路港、信息港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郑州在国家物流体系中一级节点的地位。
  (五)着力完善城乡市场体系。规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积极发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进工程”、“双百工程”、“信福工程”,构筑现代农村和社区商业流通网络。
  (六)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认真做好剩余6户未完成改制企业的改制工作,争取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商贸流通企业的改制工作。做好“减债脱困”工程的后续工作。
  (七)加强政策和形势研究,提高商务工作的应变能力。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跟踪了解和分析,结合郑州的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针对政府和企业,分门别类,适时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商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以上是我汇报的全部内容,请予评议,并请提出宝贵意见。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