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参考)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的工作安排,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常委会会议审议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提供参考,4月11日至12日上午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郝建生、党组书记白红战,副主任李保山、栗培青、赵明恩的带领下,由农工委组织17名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分别到新密市、新郑市对两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4月12日下午视察组听取了王林贺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做的工作汇报。4月5日至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栗培青,农工委主任王新义带领农工委的同志到巩义市、登封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视察和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去年以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局很好,尤其是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抓手,科学安排,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大部分示范村、整治村都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人均收入有不同程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我市把新农村建设工程列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八大重点工程之一,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指挥、协调等工作,各县(市)区和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二)制定方案,科学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也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方向,减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新密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统筹推进,召开了专题规划工作会议,整合农业、交通、建设等各部门力量,安排部署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庄建设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郑市着力解决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三)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新郑市引导试点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生态和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巩义市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的情况分类推进,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在具体建设中,把新农村建设分为城市带动性、工业支撑型、生态农业型、综合开发型、特色旅游型、整体搬迁型等多种类型,分别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制定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内容,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登封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目前,该市8个市级示范村、14个县级试点村都结合本村实际,确立了适宜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四)典型示范,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以抓好示范村、整治村为重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密市以搬迁扶贫为重点,对全市的18个贫困村实施综合扶贫开发,目前占地面积103亩、投资5500万元、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袁庄扶贫开发区初具规模,已有476户2100名山区贫困人口迁入小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扶贫开发区也成为推进贫困村建设新农村的载体和亮点。巩义市小里河村、张庄村的村民大部分住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住宅楼,村民们闲暇之余在村文化大院里和广场上怡然自得地看戏、扭秧歌,彰显出一副文明向上的图画。登封市三里庄村一排排新建居民楼整齐划一,布局合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五)驻村工作,成绩突出。去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共向全市10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派驻工作队104个,派驻工作队员550名。驻村工作队到达所驻村后,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工作,帮助村“两委”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带领科技下乡,指导新农村建设,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为所驻村解决经济上、物质上的困难。如:市侨办驻新密市宋楼村工作队按照“帮忙不添乱、尽职不越位、参谋不决策”的原则,积极协助宋楼村“两委”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年来,通过走访座谈,调查摸底、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建章立制,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队根椐宋楼村现有65家民营耐火材料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开拓市场、洽谈业务,推进了该村的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积极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农民群众和村干部的高度赞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虽然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新农村建设还普遍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些村干部还有等靠要的思想,结合本村实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二)新农村建设在个别地方还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虽然有些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还没得到根本提高,软硬件建设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三)各级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由于我市新农村建设项目采取的是先建后补的奖励政策,并且奖补的标准不高,再加上各村的经济实力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造成一些村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要靠当地的企业(个人)资助,而上级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奖补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村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甚至有些村产生了新的债务。如在新建村道路中,由于各级用于奖补的修路资金1公里只有12万元,而现在修1公里路需要16—17万元,不足的部分只能由村集体筹集,现在大多数村集体已没有收入,而且有的还欠着债。(四)新农村建设点与面的发展有些失衡。从了解的情况看,各县(市)区对示范村、整治村建设花费精力较大,而对于如何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增加尚有较大差距。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代表们建议:(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紧迫性,又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要加强宣传发动工作,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民群众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克服目前存在的“上热下冷”现象。(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市、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经费到位。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更不能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三)要加大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民群众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文明向上、能干会干的新型农民。市、县(市)区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对村“两委”班子的培训,逐步提高村干部的素质,调动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四)政府要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的同时,培育、支持、保护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树立品牌,保护名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走向富裕,逐步建立起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五)要点面结合,共同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市还有140个省级贫困村、21个市级贫困村,还有贫困人口84800人。各级政府要在抓好示范村、整治村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以点促面,共同发展,使我市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