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表时间 : 2007/5/8 来源:郑州人大网

——2007年4月23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

市政府副秘书长 姜现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现就郑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去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业稳定增产、农民快速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77.1亿元,同比增长6.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59元,同比增长16.4%,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绝对值居全省首位;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村容村貌整治、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效初显。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科学组织。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郑州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安排。并出台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发〔2006〕14号)。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合理安排,工作迅速展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例会,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市长赵建才每月主持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王文超书记、赵建才市长、康定军副书记、郝建生主任、杨惠琴主席、王璋书记、主永道副主任、田涛副主席等领导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也非常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视察新农村建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的组织安排,确保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局良好。
  (二)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组织有关市直单位编制了《郑州市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规划》、《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整治村改造规划》等多项规划,科学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104个示范村,已有96个示范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有93个村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制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示范带动,分类指导。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程中,针对我市农村实际情况,把104个示范村分为城中村、城郊村、纯农村、贫困村四种类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后组织召开了六次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进行示范引导,有效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围绕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2006年按照“五通(通柏油路、通电、通安全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四改(改圈、改厨、改院、改厕)、三有(有学校或培训基地、有达标卫生室、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多方筹措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市财政2006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4个示范村的942个建设项目进行了奖补。同时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筹措民间资金3.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关注民生问题,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全市104个示范村中,已有86个村建立了农民文化大院;100个村有农民培训场所;有96个村建有村级卫生所(室)。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六)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工作队作用。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在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督察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口各部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出主意、理思路、做规划、跑项目,做出了突出成绩。
  (七)突出重点,培育产业。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产业支撑的指导意见》,编制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加。据初步统计,2006年 104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62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03元。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看病难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仍然不足。有些县(市)区配套资金没有落实。四是个别乡(镇)和行政村主动性不够,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三、2007年工作重点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任务。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市实际,早部署、早安排。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指导性文件,明确了2007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提出了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快五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和完善五项工作措施。具体讲就是:
  (一)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农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和特色种植业、优势林果业、 水产业等,不断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突出抓好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推进我市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逐步向城镇集中。
  二是积极培训新型农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职业技能、转移就业等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认真做好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2007年示范村完成培训任务10万人次以上,每个示范村至少培训1000人次以上。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整合培训资源,注重培训实效。
  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将继续按照“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和“以建沼气池带动改院、改厕、改厨、改圈”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好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等实际问题。
  四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重点突出解决好村组通道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人畜粪便处理、私搭乱建等问题。认真抓好村镇绿化美化,建设农田林网,做到村组主次道路整洁、绿化、美化;村内建设加盖的污水排水沟,保证通畅无溢流;建设垃圾集中收集场所,争取做到日产日清。村内做到无乱贴乱画、无乱堆放、无乱搭乱建现象。
  五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高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水平。加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和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创建“平安乡村”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加快公共应急体系建设。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
  (二)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五项社会事业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在全面落实农村在校学生“两免一补”的基础上,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新学习用配置桌椅板凳。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重点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设施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坚持农民自愿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示范村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加快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生活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五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农村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低保补差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探索整村扶贫和搬迁扶贫模式,积极推进5个贫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
  (三)继续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驻村帮扶和资金扶持五项关键措施
  第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编制本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要和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任务。二是要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已经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城中村,要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提高品位。三是要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相结合。树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念,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居民点集中。四是要和移民搬迁相结合。扶贫开发的扶贫搬迁村、整村推进村和南水北调的移民安置村,要提前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标准进行村庄规划,按照新农村的标准进行建设。五是要和煤矿塌陷区改造相结合。在对煤矿塌陷区进行改造时,按照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农民新居。
  第二,坚持分类指导。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按照城中村、城郊村、纯农村和贫困村等四种类型,坚持因地制宜,继续建立完善分类指导的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对城中村要抓好规划,按规划搞好城中村的改造;对城郊村要给政策,使之能够享受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对纯农村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发展农业支撑产业上狠下功夫;对贫困村要解难题,要加大扶贫扶持力度,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强化示范带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今后我们将坚持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全市示范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在全市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认真开展驻村帮扶。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将进一步积极帮助所驻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突出问题,搞好组织协调,制定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各派出单位坚持发挥好后盾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第五,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一是工农互补机制。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积极投入现代农业,推进以工哺农。二是城乡联动机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三是社会帮扶机制。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财政投入机制。发挥政府财政引导作用,增加财政投入。2007年,市财政继续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县(市)区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市、县(市)区1:1配套项目资金要求,落实好本地区建设项目配套资金。五是农民筹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觉增加投入。六是企业家捐助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家投资新农村建设。七是激励引导机制,激励社会各界投资新农村建设。
  2007年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对于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郑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