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作为一种民意诉求机制和补充性权利救济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已成为公民行使宪法确认和保障的基本权利的重要渠道,成为公民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路径。它反映着民众的社会情绪,反映着社会的和谐状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和“平衡器”。
纵观中国的发展史,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臣无诉君之道,”百姓“屈死不告状”。而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日益完善的今天,中国蓬勃的经济发展和渐进式的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已唤起公民民主和自由意识的觉醒。公民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信访活动,来实现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实现对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的追求,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信访工作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架构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促进公权机关依法执政、公正司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没有悖逆宪法思想,也不是法制建设的“绊脚石”,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推进器”。
信访作为“晴雨表”,它客观上反映一个地方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和谐程度,信访渠道通畅,则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则民意顺达。故而要用理性思维辩证的眼光审视信访的质与量,不能简单地把信访视为“洪水猛兽”,粗暴地“围追堵截”,而应积极利用这一有效机制,创造一种从善如流的环境,更好地汲取民智,凝聚民心,反映民意,维护民利。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长期积淀,不断显现,信访总量呈上升之势。信访主体的多元性,信访矛盾的多样性和信访事项的复杂性加剧了处理的艰难性,信访形势愈发严峻。这就更需要发挥好各级国家机关及其他职能部门在吸纳和解决信访矛盾的能力和作用,整合信访工作资源,形成合力,构建科学合理、协调统一、高效有序的“大信访”工作格局,把信访中的消极因素变为推动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积极动力,把社会不和谐音符变为谱奏和谐社会的乐章。这样,信访的功用才能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
“衙门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民间疾苦声”响彻耳际,当“庶民冤无所诉”印人眼帘,当万民寄希望于公权机关为其匡扶正义、保障其几近卑微的权益时,手拿俸禄、执掌国柄的不仅仅是动恻隐之心,更应“起而行之”,做到“诉而必见察”,“竭而必见醒”,“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尧,犹不可弃”。
各级国家机关都是服务人民的机关,当利用信访“晴雨表”功能,感知民间冷暖,体恤百姓悲喜,谙熟和谐之道,“借天下之耳以听”,“借天下之目以视”,更好地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好、实现好和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