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到云南不能不去腾冲。
于是,我慕名到了腾冲。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西麓,虽然地处偏远,但早在西汉之前,便是西南丝绸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到了清代末叶,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和从商业到工业的拓展,腾冲成为云南近代商业的发祥地和第一侨乡。
腾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秀丽的风光,世界上最密集、最壮观、最典型的新生代火山群和地热泉群,令人叹为观止。飘浮着的北海湿地百花争艳,令人啧啧称奇。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表演惊心动魄,令人拍案叫绝;侨乡和顺古朴的民居建筑群,及其由此走出的一代哲人艾思奇、辛亥元老李根源的故居,令人肃然起敬。
奇山秀水,厚重文化,古朴民风,使我在腾冲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着。但是,当我步入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大门时,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我感受到了一种凛凛然森森然的惨烈、沉重和威压。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一座草木葱茏的小山上,沿着长长的甬道往前看,墓园的主体建筑——大门、甬道、忠烈祠、小团坡烈士墓、纪念塔,都座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依次递进,逐渐升高,使凭吊者顿起肃穆之感。
我们首先沿甬道来到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展厅楼,这里有抗战实物展和人物介绍,还有200多幅记录收复腾冲时,中国远征军和盟军血战日本侵略者的照片。
忠烈祠月台的挡土石墙上,镶刻着一块“碧血千秋”的刻石,是蒋中正先生为国殇墓园落成举行公祭大会电题的挽词,由李根源先生书写。“碧血千秋”正是国殇墓园的主题词,概括了国殇墓园的历史意义和滇西抗战的不朽功勋。
忠烈祠是国殇墓园的中心建筑,是供奉抗战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门楣上悬挂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书的祠名匾,最高处悬挂着蒋中正先生题写的“河岳英灵”匾。祠堂正面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两侧有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两侧墙壁上镶嵌着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芳名录。
肃立在忠烈祠,我感受到历史的庄重,思考着什么可称之为历史!
小团坡,是抗战阵亡将士安息的地方。从山根到山顶,从右坡到左坡,按照原来远征军第五十三军和第五十四军的战斗序列,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直到师一级,依序埋葬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滇西战役中,为收复腾冲而英勇牺牲的3346名中国远征军官兵的遗骨。每一个小小的石碑下面,都长眠着一名士兵或军官,石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前的军职。八个放射状方阵,簇拥着山顶上耸立着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整座山,就是烈士们尸体铸成的军阵,我们仿佛又看见烈士们列队赴敌、浴血奋战的身影。
珍珠港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1942年4月攻占缅甸,截断了盟国运输援华抗战物资的大动脉——滇缅公路。5月3日,日本侵入我国,怒江以西大片国土落入敌手。1944年5月,为配合中国驻印军和盟军收复缅北,建设中印公路的战斗,并收复被日军占领的腾冲,中国远征军于5月10日发起了滇西战役。强渡怒江,攻下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将日本侵略军官兵6000余名全部歼灭,包括占领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这是抗日战争中全歼日军最彻底、最典型的战例。中国士军是这次战役的胜利者,8000余名中国将士以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铸就了胜利。
刚刚下了雨,我踏着湿滑的石阶走上山顶,两边是望不透的坟冢和墓碑,林木在风吹下轻声地呜咽。我抚摸着那饱经风雨侵蚀的墓碑,辩认着碑石上的名字,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尊严、一个民族的尊严,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惨烈的拼杀的场面,一个个英勇的身影。
我到过令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卢沟桥,我知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平型关大捷,我读过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我看过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奋,一次又一次地叩问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民族精神。……走在倚山为墓,青山作碑的墓园小道上,我许久都没有说话,我的心灵又一次被英烈们的无私、无畏所洗礼。我在想,历史可以成为过去,但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永远都不能模糊侵略者的残忍,永远都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国殇墓园的地形西南窄东北宽,酷似一个巨钟的形状,墓园大门位于“钟口”,凝聚着墓园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警钟长鸣”,警示后人勿忘国耻,自尊自强。
墓园门口右侧墙根下的荒草丛中,有一个用石块垒成的冢堆,下面埋葬的是三个日本士兵的尸骨,其中一个就是侵占腾冲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藏重康美大佐,墓堆旁的石块上刻着两个字:倭冢。在我国被外敌侵略欺凌的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先是被卑称为倭寇,抗日战争又被叫做鬼子。倭冢,通俗的称谓应该叫做鬼子坟。冢堆下的藏重康美大佐、太田大尉和桑弘大尉,远涉重洋被葬身中国,他们作为侵略者的罪证,作为6000余名被消灭的日本鬼子的代表,在这里向长眠于青山上的将士们跪伏认罪,他们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同时,能够给侵略者一个葬身之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胸怀。
我肃立在国殇墓园,在青山绿水间领受了沉重,在沉重中认识历史,感受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