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制造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发射, 中国的探月工程站在了一个新高度。
我振奋,我自豪!也引起我对嫦娥奔月的畅想。
史书记载,嫦娥原来不叫嫦娥,叫恒娥。
《淮南子》是对嫦娥奔月最早的记载,只有两句话:“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表述,激起了人们对嫦娥的无尽畅想。
西汉人高诱在为《淮南子》作注时,把这个简单的表述发展成另外一个完整的故事:“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在神话传说《羿射九日》里,羿是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原来的天空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燥如火,庄稼枯死,民不聊生。羿用千斤巨弓,射落了九个太阳,使大地凉热适宜,风调雨顺,拯救了民众。传说后羿射日的故事就发生在古上党郡潞安府的三崇山(即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很多羿射九日的生动故事,一个叫五阳的村子,传说就是被羿射落的九个太阳中有五个落在这里而得名的。明成化四年,百姓们还在村外的三崇山上修建庙宇纪念羿射九日,为民除害,至今仍香火不绝。
我认为,羿与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所标示的文化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把他们扯在一起有点儿不合情理。现代新编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舞蹈中,有的甚至描写羿向嫦娥求爱,而嫦娥认为自己美丽无比,羿配不上自己,后来虽然勉强结了婚,感情始终难以融洽,等等,这表达的其实更多的是作者的想法,实际是有些离谱的。反正是传说,没有人出来指责侵犯著作权,人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尽可弛聘自己的相象去演绎。
但是,恒娥改名嫦娥却是有史书记载的。公元179年,汉高祖刘邦之子孙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其名号是任何人不得使用的,“恒”字成了忌讳,天下所有带“恒”字的名字,都必须全部改掉。神话传说中的恒娥,虽然和皇帝怎么也扯不上什么关系,仍不能例外。不仅不能同字,同音也不行,于是“恒”便改成了“嫦”。何也?古文中的“恒”,“常”也,嫦娥是女性,加“女”旁,“常”成“嫦”。于是一个更美丽,更动听的名字产生了,也使原本知之不多的恒娥,很快走近了百姓,走向了民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已有殷勤约,留着蟾宫第一枝”(宋·晏儿);“丰路嫦娥能却暑,广寒深处玉为楼”(清·杨模)……。文人骚客对嫦娥也更加关注,他们的吟咏给嫦娥蒙上了神迷的色彩。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他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把嫦娥描绘到了极致:“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灵动、挚情、传神入画,使吟读者为之心动,为之叫绝。
我国探月工程的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炎黄子孙欢呼雀跃,昂首挺胸,也使我想到久居月宫的嫦娥,看到前来探望的故乡来客,闻听“人间伏虎”,神州复兴的喜讯,一定会“泪飞散作倾盆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