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常委会公报正文

关于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表时间 : 2008/3/3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2007年8月28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广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实施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年初确定的主要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
  经济发展速度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99.7亿元(占计划的47.4%),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5.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1.1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72.8亿元,增长12%。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529.7亿元,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17.8亿元,增长24.7%。食品、专用设备制造、汽车等八类行业共完成增加值277.7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5.1%,拉动工业增长20.5个百分点。纱、水泥、汽车等工业产品产量增速在35%以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夏粮总产量达到78.2万吨,单产达到298.4公斤,为历史最好水平。蔬菜、肉类、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24.2万吨、14.1万吨、10.8万吨和11.9万吨,分别增长6.5%、3.2%、4.6%和8.3%。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一期工程已完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建设速度加快,航空物流园区前期工作正在加快进行,豫鑫物流、市交运集团等一批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上半年,举办各类大型展会38个,中博会期间共签约投资项目62个,总投资937.6亿元。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炎黄二帝塑像和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主体工程竣工,世界客属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8.2万人次,增长24.5%;实现旅游总收入144.1亿元,增长25.2%。郑交所、省银监局等6家金融机构与郑东新区签订了入驻协议,河南省农业银行正式入驻CBD。全市房地产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19.9亿元,增长26.1%;商品房销售面积409.5万平方米,增长43.4%;商品房销售额137.7亿元,增长76.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3.9亿元,增长26.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1亿元,增长45.9%。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22.8亿元,增长100.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出口创汇企业达到28家,出口创汇额1800万美元,增长16.1%。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总数达到345个。全市农产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0.6亿元。工业升级态势更加明显。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96%,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6.7%,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7%。中铝12万吨高精度铝板加工、思达高科电表生产线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豫联能源铝精深加工、宇通1万辆客车出口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100万吨煤制烯烃和大成生物质化工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新建4家产学研基地,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31.4%。重点企业(集团)及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河南中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中铝河南分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0.3亿元,宇通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增长28%;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7亿元,增长51.5%。投资、消费、出口增长趋于协调。从投资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回落13.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下降16.9个百分点。从消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全市出口总额达到6.7亿美元,增长30.2%。
  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效益大幅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64.1亿元,增长41.5%;实现利税224.1亿元,增长51.3%;实现利润135.1亿元,增长58.6%;全市37个工业行业中,实现利润增长的有31个,其中煤炭、建材、食品、装备制造、造纸、铝和钢铁等行业实现利润101.5亿元,增长50.6%。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4.1亿元,增长29.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8.1亿元,增长28.1%。其中,全市税收收入完成86.7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0.2%。财政支出完成125.4亿元,增长48.9%。节能减排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研究出台了节能减排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重点领域、区域、行业节能工作顺利推进。上半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削减6313吨和3712吨;8台电力机组完成脱硫任务。关闭拆除粘土砖瓦窑场82座,完成年度目标的60%。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六县(市)实现生产总值623.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7%;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为17.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
  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紫荆山百货大楼、郑州友谊商业(集团)正在加紧推进破产重组,金牛集团等几家工业企业破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郑州燃气转香港主板上市顺利完成;恒星科技、耕生耐材两家企业分别在深圳和美国成功上市,筹措资金分别达到3.28亿元和0.77亿元。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619.9亿元,增长21.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4%。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2家;合同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增长84.1%;实际利用域外资金184亿元,增长77%。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13.6亿美元(含省直公司),增长21.5%,其中市属及以下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10亿美元,增长33.1%。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郑东新区建设成效明显。上半年新开工项目22个,完成投资61.1亿元。会展宾馆项目开工建设;丹尼斯、新澳等商业步行街项目进展顺利;北大附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交付使用;龙子湖区5所高校入住学生1.7万人。区内道路工程完成投资9.8亿元,在建道路55条(段),通车路段147条(段),长度174公里,起步区主干路网已经基本贯通。总体开发建设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入驻人口15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郑邙路、中原西路、未来大道等9条道路已全部完工;中原路、政六街、经二路等街区进行了高标准整治;郑花路、开元路东段完成了路灯安装;中原路—西环、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实施了夜景照明。生态环保工作进展明显。潮河河道治理、东风渠引黄补源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市区段基本实现水通、水清、水美目标。王新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竣工,6县(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并投运。完成生态造林22.19万亩,新增绿地380.82万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二级率达到85.7%。
  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7.8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5%;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6.8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56.7%;发放小额贷款2350万元,消除“零就业”家庭260户。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3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4.7%;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57.99万人,新增2.1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财政支出增长49.95%,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增长84.52%。巩固和解决温饱贫困人口5100人,新建、扩建敬老院10所,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8%。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经济适用房开工51.86万平方米,竣工36.59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目标的74%和52.3%。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在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作业费基础上,更新配备的21.9万套课桌椅基本到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建饮水工程41处,建成集雨水窖6850处,解决了5.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8953座;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699.7公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93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049元,增长21.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节能降耗压力较大。我市产业结构中,资源型企业多,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生产仍然快速增长,交通、商业、民用、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进展缓慢,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节能降耗的压力,将直接影响到全年节能降耗总体目标的完成。二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增速列全省第16位,低于全省增速1.4个百分点。与中部及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增速列第7位。会展、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乏力,拉动作用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能力明显偏弱。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较多。受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近5年同期中最低的一年,比一季度回落1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3.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9.9个百分点。四是物价上涨负面效应不可忽视。原材料上涨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生产面临“高进低出、两头挤压”的生产经营状况。肉类等副食品价格不断攀升,对城市中低收入消费群体产生一定影响。
  还要看到,今年以来,国家为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出台了较为严厉的产业、信贷、外贸、土地、价格等政策。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下半年中央有可能出台力度更大的调控措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近期将对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和冲击。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二、下半年应重点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下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和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一是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重点工程。继续健全八项工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跨越式发展八项工程280个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联系责任制。对年初确定的煤化工、汽车、生物质化工等20个重大发展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协调,强化服务,督促已开工的9个项目加快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未开工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下半年再开工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力度,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投资过快增长。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抢抓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按照“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部署,积极向银行和社会推介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争取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申请国外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四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继续抓好市政道路设施综合整治、城市污水处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实施,加快“一站一桥一路”工程建设步伐。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创园”、“创卫”成果,积极推进城中村、老居民区、城乡结合部和出入市口等区域的综合整治。强化郑东新区集聚功能,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大企业总部入驻,完善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确保“五年成规模”目标的实现。突出文化和产业特色,规划建设小城镇。加快郑汴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进驻创造条件。加强“郑汴区域协调发展和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和申报工作,全面推进郑汴一体化进程。
  (二)着力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推动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和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度和终高端产品比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尽快把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超硬材料产业培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利用好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加快我市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重点做好100万吨煤制烯烃、郑州日产研发中心等项目工作,确保大成生物质化工、郑州四棉迁建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促进工业集约化、园区化、基地化发展。进一步加强煤炭、电力、燃气供需调节。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支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等产业加快发展。切实抓好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精品节目推介力度,加快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的规划研究,有序推进综合开发。调整和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推动科技、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农作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力争实现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年突破200家的目标。加快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示范村、整治村建设,继续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解决2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5万座、新建集雨水窖1万个的任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推进贫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五)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贯彻执行节能减排有关政策规定,抓紧制定《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认真解决好“双高”行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继续组织开展“双百”企业(单位)节能活动,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耗能行业节能。严把能耗环评关,坚决杜绝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深化煤炭、铝土矿产资源整合。继续加强土地“三项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各类开发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继续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荥阳循环经济城市和登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试点工作,争取全市有更多的县(市)、园区、企业成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以化工(化肥)、医药、电力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态水系建设。    
  (六)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积极做好中原制药厂、电缆集团等企业的战略重组工作。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政府投资评审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郑州市商业银行、百瑞信托、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施增资扩股,积极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扩大期货交易品种。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建管分离、管办分离的原则,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和一流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招大商、大招商”;对第二届中博会上签约的项目,要重点跟进,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七)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继续做好对“十件实事”的跟踪问效工作,切实将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促进充分就业。鼓励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及时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完善各级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功能,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和教育经费要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一批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强化职业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逐步将建筑、煤矿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纳入工伤医疗保险。抓紧研究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在全市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努力解决好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加大源头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面完成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