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宪召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汇报市人大代表《关于加快郑州市城区均衡发展》的议案办理情况。
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宋丰年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快郑州市城区均衡发展》的议案。对此,赵建才市长高度重视,李柳身常务副市长亲自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责成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局、财政局抓紧办理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郑州市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
1.城区规划方面。2004年起,我市就开始着手进行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 2020年),目前,总体规划纲要送审稿已完成,待报批后即可全面展开方案的编制工作。
纲要报审稿在对全市区域统筹规划的同时,对我市城区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确定了我市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即:“两轴三带多中心”。“两轴”指利用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产业发展带在中心城区形成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骨架、集聚区域,共同构成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三带”指规划期内城市功能组团主要沿东西轴线依次展开、带状分布。“多中心”指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十个功能片区,依据各片区条件进行各自的功能布局与用地规划,实现优化和分解城市中心职能的目的。
此外,本次规划中,我们在对我市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区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也作了详细的规划。
2.城区经济发展方面。2006年,我市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总体要求,以实施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为抓手,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和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良好开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01.5亿元,增长15.7%,仅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城区经济完成增加值885.8亿元,增长18%,占生产总值的44%。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目前我市城区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快城区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针对如何加快郑州市城区经济发展问题也积极展开了调研,初步提出了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思路:以优化城市生产力布局为导向,以提高城区经济增长质量为核心,以创新经济形态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现代型商贸业、新型服务业,建立分工恰当、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生态和谐的新城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们在议案中提出的三条具体建议,我们将抓紧制定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城区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指导与协调,郑州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城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各区要根据城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制定工作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调研工作。近期,市政府将召开加快城区经济发展大会,就城区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门部署,并出台相应政策。
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按照属地统计原则,在完善上街区、惠济区在地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对其他区实行在地统计,并建立健全城区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逐级明确城区经济发展目标,制定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及时掌握城区经济的运行情况,协调和解决城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目前,改革统计管理制度的工作方案已经颁布,明年正式实施。
三是吸收各区区委(工委)、区政府(管委会)充分参与市产业布局导向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确定城区功能定位等的制定工作,结合地税部门体制改革,完善属地管理机制和市、区两级税收管理制度,推进城区责权利相统一,逐步理顺事权关系。
四是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推行政府执法部门标准化认证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对企业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的限制,积极试行前置审批报告承诺制,进一步缩短办事时限,加紧制定税收分享、财政转移支付办法。
五是实施财政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城区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确保城区基层政权正常运行,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向符合市产业导向的重点项目倾斜,并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六是实行工商税收扶持政策,规范城区税收属地管理秩序,积极鼓励和支持城区发展总部经济、新型商贸业、楼宇经济和家庭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行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实行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双控”制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