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姜现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汇报市人大代表《尽快制订新农村建设标准,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议案办理情况。
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建亭等11名代表联名提出了《尽快制订新农村建设标准,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议案,对此,赵建才市长极为重视,王林贺副市长主持召开了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责成市农业局抓紧办理落实。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2006年以来,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根据《中共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发〔2007〕8号)文件精神,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科学组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一是建立领导组织。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我市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郑州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之一,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部由市四大班子领导任指挥部领导,市直36个部门负责人和14个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为指挥部成员。二是指挥部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每季度都要听取汇报,市长赵建才每个月都要主持召开工作例会,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从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派出千人工作队帮助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我市抽调市、县、乡三级干部1000余人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帮助104个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共开展帮扶项目132个,新增帮扶资金963.3万元。四是学习外地经验,扎实推进工作。今年5月23—28日,以市委常务副书记马懿为团长,市领导栗培青、王林贺、田涛为副团长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广州市、赣州市和武汉市进行了考察,学习借鉴三地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这次考察学习对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我市在学习借鉴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建立了“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完善了市级示范村建设要求和考核验收标准,重点对新农村建设任务完成好的前20个示范村实行奖励;对于工作不积极、新农村建设长期没有行动的示范村进行淘汰;凡符合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申报要求的非示范村,可以自愿申报进入市级示范村管理行列。
二、制订方案,规划先行
(一)规划先行,科学指导
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组织有关市直单位编制了《郑州市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规划》、《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规划》和《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整治村改造规划》六项规划,科学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104个示范村,已有90个示范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有93个村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制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循序渐进,制订标准
一是突出抓好示范村“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项目建设。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发〔2006〕14号),明确提出了我市示范村建设的标准是主导产业明确、农民生活宽裕、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村貌整洁、文体教卫场所齐全、社会保障完善、民主管理规范、村风民俗文明。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根据《实施意见》又制订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100个示范村项目建设的意见》(郑新农〔2006〕20号),细化了示范村建设标准,即达到“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带动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有教育培训场所、达标卫生室和文化体育场所;建立农村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个坚强的“两委”领导班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促进了新农村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突出抓好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行动态管理,抓点带面。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示范村“五通、三有”基础建设项目已基本达标的前提下,又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发〔2007〕8号),进一步明确了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标准:示范村率先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村风民俗满意率达到85%,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城中村”、“城郊村”、“村农村”和“贫困村”四个类型,指导发展主导产业,扶持推进“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又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示范村管理的意见》(郑新农〔2007〕8号)和《2007年重点示范村建设村庄综合改造基本要求》(郑新农〔2007〕9号),明确了今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达到经济实力增强、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村貌整洁、社会保障完善、村风民俗文明和民主管理规范。提出全市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在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基础上,突出抓20个重点示范村。并对20个重点示范村从村内街道、村庄排水沟、村庄绿化、庭院改造、环卫设施、村内主街道亮化等6个方面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三是已委托市统计局农调队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
三、抓点带面,分类指导
今年以来,我市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引入鲜活的典型,增强典型示范带动效果,今年6月,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组织规划、建设单位专家深入金水、惠济、荥阳、中牟、巩义、登封等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各县(市)区自主申报基础上,按照“沿黄分布,群众积极性高,村两委班子团结,产业支撑明显,村庄建设有特色,通过旧村改造能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条件要求,选择了惠济区花园口镇花园口村等20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作为重点示范村。截至9月底,20个重点示范村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已经过专家审定、群众讨论和市新农办的审核;已投入资金6802万元,其中,村集体自筹和农户投入达到4154万元,占总投入的61.07%;20个重点示范村已新修村内道路261377平方米,排水管网59580米,分别完成工程进度的81.23%和63.63%;房屋立面改造481940平方米,粉刷外墙194608平方米,分别完成工程进度的70.72%和83.56%;新建垃圾收集箱485个,安装路灯1381盏,绿化135936平方米,分别完成工程进度的74.85%、75.38%和57.64%;改院1835户,改厕2028户,改厨1602户,改圈170户,分别完成工程进度的59.40%,82.44%,61.26%和48.71%,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加大投入,积极扶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奖补。2007年,市财政继续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今年8月,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2007年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郑财预〔2007〕196号),下达了今年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元。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捐助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我市104个示范村新增投资37564.1万元,其中,农民投入13738万元,占36.57%,农民主体作用日益突出。总之,以农民为主体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我市已经初步形成,推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五、突出重点,狠抓产业
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为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产业,我们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产业支撑的指导意见》,将104个示范村产业支撑分为农业、工业、矿业、服务业和房屋租赁业等五个产业类型,引导各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104个示范村中已有71个村编制了77个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一村一品或二品奠定了基础。
2007年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让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20个重点示范村的建设工作,开创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郑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