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正是社会建设民生为重。
我们清楚地看到,从国家助学贷款到廉租住房制度,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标准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等等,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扎实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充分说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关注民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的86年历史的一根红线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我们深知,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民生问题一度表现为主要生活用品的短缺。那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民生问题则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之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还在于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彰显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二、改善民生,应当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着手
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农村一亿多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了经济负担。还完善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约有400万大学生和1600多万中职专学子受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实上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如今,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报载,2003年以来,全国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这就是我们党着力改善民生有力的证明之一。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社会保障制度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又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去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幅均在千万人以上。
医疗是民生之需。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医药品分开等改革,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
与此同时,我们党和政府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下大力气狠抓煤矿、交通等行业的安全整治和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解决教育乱收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共建共享,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据报载,不久前,江苏无锡日报向市民公布了一张上半年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完成情况的表格,全市9个市(县)区的得分和排名情况一览无余。人们注意到,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四大类39个指标中,民生类指标的权重明显增加,而以往的核心指标GDP“身价”陡降,“群众最关心什么,就考核干部什么”。江苏无锡等地的做法充分说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
诚然,推进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推进社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我们工作与人民期望之间的差距和不足,把推进社会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保证。比如,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以及社会整合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等,可以更好地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民生问题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联系我当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六年间的工作实践,深深地感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人大及其常委会大有作为,一定要履职为民,积极促进和谐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要站稳立足点。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发展才能改善民生,唯有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人大及其常委会关注民生、履职为民,就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找准位置,立足于积极监督和支持政府推进科学发展,推动党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要找准切入点。人大及其常委会关注民生、履职为民,就要把握人大工作特点,遵循人大工作的规律,选准角度,从大处着眼,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做起。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把农民增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纳入人大监督的重要议题;把健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性、前瞻性课题列为人大调研的重要内容,带着感情和责任“沉下去”摸实情,到带着民众呼声“浮上来”表民意,“坐下来”总结梳理建言献策,切实做到监督为民。
三要强化着力点。人大及其常委会关注民生、履职为民,不仅要通过例会、建议、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形式来实现,还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履职方式方法。近几年来,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创新人大工作,改进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提高代表工作水平,按照监督法的要求,认真搞好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特别是对于涉及改善民生的旧城改造、失地农民利益保护、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城乡卫生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平安建设、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安全等重大事项跟踪监督,力求实效,大力推进以改善卫生的社会建设。还动员和组织人大代表捐资捐物、扶贫济困,邀请公民列席常委会议、直接听取民声民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各方好评。
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更加重视和关注民生,不断推进以改善民生的重点的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