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走文化创意之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郑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占全国人文旅游资源普查类型的94.05%。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闻名天下的“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坐落在嵩山脚下,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在郑州周围,还遍布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著名历史人物列子、子产、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出生在郑州。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包装和提炼,正在逐步开发,文化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显著增强。文化旅游在郑州旅游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彰显文化魅力成为郑州独具特色的旅游品质。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打品牌基本确定。“十五”以来,郑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林”、“黄帝”、“嵩山”、“黄河”等一批在国内外叫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对提高郑州知名度,树立郑州城市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嵩山是郑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目前,嵩山古建筑群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少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郑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内核”,经过近年的挖掘包装和宣传推介,其禅、武、医的内涵不断得到光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使“黄帝”旅游品牌在世界各地华人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落成更加凝聚了海内外华人的心,以“黄帝文化”为中心的根文化旅游品牌正逐步成为独具匠心的郑州名片。随着黄帝文化园、商都文化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品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文化旅游品牌深度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郑州市依托资源优势,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有效提高了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先后成功举办了拜祖大典、世界传统武术大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大型活动,培育了有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和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由政府投资的《风中少林》舞剧,市场反响良好。由梅帅元担任制片人、著名作曲家谭盾担任音乐原创和艺术总监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勾勒出了禅宗文化和少林武术动静契合的优美意境,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和谐神韵。对于整合嵩山旅游资源、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旅游产业队伍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旅行社作为经营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主体,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拥有旅行社200余家,其中国内社178家,国际社20余家。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管理和各类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这支文化旅游产品营销队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日益提高,对树立郑州市文化旅游产品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市5000余名导游人员,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的传播者,通过近几年的行业管理和强化培训,其基本素质普遍得到提升,涌现出全国模范导游员1名(全国仅有11名),造就了一支较有影响力的讲解员队伍。目前,各类旅游研究机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营销传播公司也开始在省内各类文化、旅游等活动中发挥优势、崭露头角。
二、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郑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国际和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达城市相比,与全市可开发的文化资源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旅游企业政企不分、产业与事业不分、多头管理现象突出。部分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旅游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保护、规划和开发的关系,缺乏市场运营活力和团队创新能力。
(二)品牌意识不够强。郑州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盘点与评估,得不到有效整合。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价值不高。
(三)文化创意水平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完全把握市场需求,缺乏超前、视角独特的深度开发,营销整合形式过于单一,得不到市场认可,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四)市场化程度低。文化旅游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较弱,招商引资缺乏优惠政策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投资不足。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提升了郑州市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但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队伍实力不强。全市文化旅游企业总体上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经营阶段,缺乏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旅行社缺乏新颖、独特的营销手段;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原文化备受各方关注,相对于丰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工作还很多,郑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通过政府协调,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市场运作,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政府主导,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要进一步树立文化旅游产业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每年以旅发委名义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协调会,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统筹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解决部门间各自为战的不协调因素。尽快建立由宣传、文化、旅游、文物、民族等主要部门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实实在在地研究和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整合人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产业优势力量。少林品牌作为“嵩山文化”的代表,要精益求精,实现新突破。以嵩山为核心的其它文化旅游资源,要按照文化价值和市场规律以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行有序深度开发,使嵩山文化旅游形成“众星捧月”的产业景象。要进一步把“嵩山”、“黄河”、“黄帝”等品牌做大做强。“黄河”品牌要继续打造黄河沿岸景观带,整合社会各方面对黄河治理开发的优势资源,展示博大精深的黄河风情、轶闻趣事。“黄帝”品牌的开发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标新立异,注重建设长效影响力,成为中华子孙向往的神奇热土。此外,要尽快启动商都文化园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展示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深厚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目前,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市场将会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加强市场化运作的调查研究,掌握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操作、经营文化旅游产品,提高运作效率。同时,要积极探索投融资方式,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资促进政策,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开发我市文化旅游产品。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企业集团,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经营之路,发挥其在市场运作、融资、项目开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四)深化文化创意,提高产业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走高层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文化资源创意能力的竞争。文化资源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有效延伸产业链,体现品牌价值,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尝试市场化运作,策划承办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型会展、旅游节庆、文化演艺等活动,培育国际性品牌,集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客源力量。要创新开发出能够反映郑州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培育力度,提高队伍素质。人才建设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要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必须加大对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促进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注重培养既懂得旅游、文化又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和旅游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要加强对旅游商品技术人才的挖掘培养,建立一支文化艺术创作、文艺表演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鼓励其潜心研究,不断创新,促进旅游商品美学化、特色化、品牌化。要建立一个多层次、有一定文化历史知识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全方位推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惠及百姓,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原、和谐人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现代社会文明的复合型工程。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国际、人文与时尚、产品与市场等方面的关系;要形成部门间互相联动、共谋繁荣的和谐发展机制;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有序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老灿烂的中原文化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促进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为实现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