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郑州人大工作正文

兰亭思绪

发表时间 : 2008/8/12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我来到了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汉代时设驿亭,所以得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约好友在此修禊,并撰书著名的《兰亭集序》以记之,使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而名扬四海。“兰亭”这个名字,文雅、内涵,让人富于想象。每次欣赏书法佳作,都会使我的心绪油然飞向兰亭,走进兰亭成了我内心挥之不去的念想。

       我是怀着一种敬慕的心情迈进兰亭的大门的。走过茂林修竹掩映的小径,便见一池清水碧波荡漾,几只白鹅在悠然嬉游,情趣盎然。池边有一不算高大的碑亭,碑上面镌刻着“鹅池”两个大字。陪同的绍兴市人大常委会的小徐介绍说,“鹅”字是王羲之所书,而“池”字则是他的儿子王献之所写。两个字风格不同,“鹅”字显绢秀,而“池”字则粗犷,被称为“父子碑”。书法家们说,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望之令人顿生尘外之想,就是在这山清水秀,悠雅静谧之处悉心观察,从鹅的形体上悟出了书法的真谛。一池碧水中白鹅自在的畅游,赋予王羲之书法的灵感,成就了一代“书圣”,是很耐人寻味的。池边几支褐色的残荷静静默立,与茂盛的修竹,蓬勃的山林,生动的白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句记不清作者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浮上脑际。春天来了,残荷又会勃发生机,开出美丽动人的花。时空转换,生生不息,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一种深邃质朴,又使人遐思的意境,悄悄地走近了我,感染了我,同行的几个同志已经走远,我却久久不舍离去。

       沿着蜿蜒小径前行不远,便看到一个显着沉沉历史斑迹的亭子,这便是兰亭。走近,但见亭内石碑上镌刻着“兰亭”二字,是清康熙皇帝所书。亭的西侧是“乐池”,池面大约10亩左右,临池有“俯仰亭”,两廊墙壁上嵌有古代碑刻帖石,其中唐宋以来著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集序》就有十余种,笔走龙蛇,各有千秋,耐人赏析。亭的东侧为流觞亭,是兰亭景区的精华所在,亭内悬有上书“曲水邀观处”的匾额,下方是唐代著名画家李公麟所作《兰亭修禊图》。亭后有御碑亭,中立康熙、乾隆二帝御碑。一条九曲十盘的清澈小溪,在树荫竹影中欢快的流淌。游人不多,置身这样静寂清悠之境,我有了几分超然的意味。信步流觞亭前,只见一弯溪水逶迤而来,深不盈尺,宽不过一米。岸边石块为坡,青苔碧草,一块突起的石头上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大家便争相在这里拍照留念。俯想当年,王羲之邀约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两旁,装满酒之“觞”(酒杯)漂浮在曲水之上,时急时缓,漂到谁的面前,谁便需赋诗一首,那是什么样的情趣和意境啊!一代书圣王羲之将所赋37首诗汇集成册并书下了《兰亭集序》,从而铸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书法艺术的丰碑。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文辞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每个字都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主体,都具有丰满的血肉筋骨,灵动的个性精神,既独特又相互呼应,构成了古今公认的“诸美齐备”的“天下第一行书”,使多少文人墨客为之神迷,为之倾倒,即使“稍逊风骚”的一代明君李世民,也为得到它而费尽心机,据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就殉葬在李世民的陵墓之中,留下不尽的叹息和遗憾。

       我伫立在曲水边,望着清秀静谧的山野,望着潺潺不息的溪水,虽然没有饮酒,却有了几分陶醉。资料上说,真正的曲水流觞并非在此,现在的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而后又多次整修。我却觉得,清清溪流边,在此茂林修竹中,挚友盘腿而坐,摆一壶老酒,开怀畅饮,吟诗赋词,品评书法,悠然恰然的心境已足以让人忘乎所以了。曲水流觞,其实就是一种幽雅的氛围,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