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强调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保护客观世界,主观自觉地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提出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向自然界无限索取”和“征服自然”、“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为指导思想。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根本区别在于,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反对“无限索取”,反对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获取人类的物质享受。
生态文明倡导的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强调在保护、平衡前提下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强调人类要树立人和自然平等、尊重自然的理念,从全面平等维护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持能力的有限性,从而力图用客观的、整体的、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推动生态运行轨道由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转变,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共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并导致实践上的偏差,工业文明的多种危机逐渐暴露并日益加深,使人类自身深受其害,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的冷静思考,运用生态学理论和观点对工业文明的危机及其根源进行深层次的追究和反思,从而在认识上不断得到深化,逐渐明确了工业文明的危机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其根本原因则是生态危机:资源枯竭是人类滥挖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的结果;环境污染是人类无视生态,肆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结果;人口过剩是人口无度增长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的结果;能源短缺是人类“有水快流”乱挖滥采矿物资源的结果;环境恶化是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城市功能与生态环境不相适应的结果;人口剧增、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不协调还造成了贫困、饥饿……。对工业文明危机的生态反思形成了人类认识的创新和飞跃,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既是这种认识创新和飞跃的成果,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现实背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古往今来人们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这种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在“人定胜天”、“以粮为纲、以钢为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曾经广垦荒地、滥伐森林、填湖造田,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也曾因急于发展而“有水快流”、“村村办企业”、“先污染后治理”,破坏、浪费了资源,污染了水源和天空。
严重的教训使我们深思,使我们警醒。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由重视发展建设速度转而日益重视发展质量,日益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994年,我国第一次制定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经济、社会和资源协调发展问题。1996年制定实施的“九五”规划中,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9年召开的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强调要“切实把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抓紧抓好。”
进入21世纪后,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关注,也引起党和政府上层的警觉。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首次把生态良好上升到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直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概念庄重写入政治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高度,也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一个认真落实的崭新阶段。
当前,在生产实践领域,以生态学为基础形成的生态工艺和生态工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只要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科技能够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保护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在使传统农业形态得到根本转变,生态农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已显示出取代传统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力之势。我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生态工程技术的国家,但多年来主要集中在了农业方面,影响了生态工程技术效益的更好发挥。可喜的是,为应对日益突出、日益广泛的生态问题,我国在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物理生态工程、生物浮床技术、环保生态工程技术及生物进化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这将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的认识日益清晰,对大自然的绿色对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明确,对生活环境的高绿化率、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的追求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城市、走出了楼宇,喜欢上了置身辽阔田野、秀丽山川的“绿色旅游”,喜欢上了不受污染、没有添加剂的农产品,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建设生态文明,全社会共同承担的历史责任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探索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不仅涉及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组织和动员全社会为之进行坚持不懈的奋斗。
在经济层面,我们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以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努力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这就要求我们坚决彻底地摒弃单纯追求GDP的观念,牢固树立又好又快、好字当先,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
在政治层面,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把搞好节能减排、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程、工作目标和政绩考核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发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示范作用和设施保障。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认识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使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二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宪法法律赋予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广泛职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要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和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同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斗争。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时要严把生态环境关,从源头上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要采取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加强对任命干部的监督、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和视察、调查、询问、质询等形式,保障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措施、目标落到实处。
在文化层面,我们的所有文化活动,包括指导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所有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应以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为前提。一是要树立强烈的生态文化意识。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必然遭受惩罚,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修复自然的理念正在形成,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强化生态教育,使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并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行为的自律。二是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分,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和生态行为自律的程度。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驱动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责任感,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优化环境的社会文明风尚。三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文学、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等系统的生态文化建设,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