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大郑州人大工作正文

写好消息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 : 2008/12/1 来源:郑州人大工作

      消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写作题材,因其篇幅短小,内容精要,表达简炼,要求写作者把握要点,认真推敲,斟字酌句,熟练掌握其写作技巧。

        消息的写作看似容易,要写一篇好的消息却不容易。有人说,消息多见,而写得好的消息难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消息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认真把握。

        首先,开篇要谋奇。所谓奇,就是在写一篇消息时,要认真谋划开头怎么写,要尽可能地选择特殊的视角,用一两句或者几句精练的文字,表达出消息中最核心、最新颖、最具吸引力的新闻事实或者最重要的思想观点,以奇峻、新颖的写作方法吸引读者的视线,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例如,获第十二届全国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只答复不落实,人大代表不满意》的导语就颇引人注意:“人大代表2月份提出建议,4月份得到答复,时至8月却问题依旧。”文章的作者一开始就以记录事实的方式,以小见大,直奔标题“只答复不落实,人大代表不满意”的主题,展示了所包含的新闻价值。西方一位新闻学家指出,新闻作品的开头应当有这样的魔力:导语一唱歌,群众就跟着哼哼。这是个形象的比喻,非常恰当生动地说出了导语的重要性和所应产生的效果,即能够立即引起读者的关注并产生共鸣。所以要写好一篇消息,必须呕心沥血琢磨好开篇的导语,决不能随意着笔。

      要获得奇竣的开篇效果,以下几种写作方法可供参考:一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二是抓住读者关注的问题吸引读者注意;三是用生动的新闻事实直奔主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等等。写好消息的导语,没有固定的格式,作者要在采访和写作中深钻细研,探索创新,总结提高,不能刻意模仿。原本新颖奇竣的开篇写法,如果被反复模仿,就会变得陈腐俗套。消息所反映的新闻事实千变万化,写好消息的导语,是作者水平的展示,借鉴是必要的,但一味模仿照搬是不可取的,重在精心提炼,开拓思路,不断创新。

         其次,行文要求巧。这里的巧,是指写作消息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力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获十二届全国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消息一等奖的作品《人大监督,政府还债》,所描写的是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和务川县人大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务川自治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一起个体户诉政府拖欠的一万余元就餐费的案件,使个体户肖晓强在赢得官司一年多后终于讨回欠款的事,在偌大的中国,在宣传人民代表制度的众多新闻消息中,这样的事情实在算不上大,也算不上十分典型,主人也只是偏远小县一个小本经营的个体餐馆老板。但这篇只有600多字的消息的行文却精巧顺畅,将一件普通的“那乡那人那案”描写得极具典型性,阐明了正因为其普通,才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的道理,这件发生在普通小人物身上的事,极可能发生在更多的普通百姓的身上。而且事情还颇有些棘手,涉及的是一个乡村个体户与乡政府之间的纠纷,是弱者和强势的官司,会有什么样的处理结果,老百姓是十分关心的,“那乡那人那案,案小意义大。”老百姓遇到困难会想到人大,人大依法为老百姓维权,社会对人民代表大会认识的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之职能功效,通过作者的描写,仅此一案,事显意明。

        消息行文求巧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经验的作者常常会根据所表现的新闻事实,充分运用新闻写作技巧而使作品淡中出彩,平中见奇,使报道的事实生动而富有色彩,行文如行云流水,姿态自然而又变化万千。行文求巧应当是写作消息的不懈追求,也是作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不仅包括作者的文化素质和文字技巧的运用,也是作者长期实践总结的结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都切忌不顾事实叙述的客观需要而故弄玄虚,给读者留下雕凿造作的痕迹甚至作假的嫌疑,要防止以文害意。

         第三,点睛重在妙。点睛重在妙,可以运用在消息的标题中,也可以运用在导语、行文和结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好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会收到画龙点睛之妙,都会使作品得到升华。美国报界权威人士杰克.海伦说:“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把一切知识都当成自己的领域,培养起对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兴趣”。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写出的作品锦上添花,把睛点到关键处,点到精妙处,它是作者长期勤奋学习、成果积累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别了,司德雷登》的新闻评论中写道:“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一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一个“洒”字的运用可谓精妙贴切,生动形象,涵意丰富,还有几分幽默。既说明数量少,又显示出这是美国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还为文章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衬托作用,可谓巧妙运用语言起到点睛之妙的一个典范。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知道,题目是新闻的眼睛,给消息起一个好题目尤其不容易。一篇优秀的消息,如何把题目这双眼睛点得明亮有光,炯炯有神,达到意境深、形式新、语言新,产生对读者强烈的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每年的全国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获奖作品都有不少成功的标题制作,如“民主不是远处的风景”、“人大会议在有些乡镇悄悄撂荒”等等。实践证明,点睛之笔实际上是包括消息的所有新闻作品中用在关键处,具备新闻价值的关键语言,它可以更清析生动的描写事实,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消息是新闻报道采用最多的形式,也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刊发量最大、读者(听众)最多、时效性最强、传播面最广的新闻体裁。每个人大新闻工作者都应当重视消息的写作,努力写出优秀的消息作品。□

版权所有: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371-89890600 传真:0371-89890700

建议IE6.0以上 1024*768浏览 豫ICP备12024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