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参考)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解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情况,8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委员、代表组成的视察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白红战带领下,对我市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进行了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赵英、副秘书长柴清玉参加视察。视察组先后对市科技中介服务中心、市科技信息中心、市农村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听取了部门负责人的介绍。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汇报了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视察组成员就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提出了建议意见,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视察组认为,我市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064.3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323.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8.6倍和7.7倍。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工程与医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继续快速增长,四大领域增加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2%以上。农业高新技术领域、新能源、高效节能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培育了137项高新技术产品和51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和产品数量稳定增长。我市累计经省科技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0家,高新技术产品1858项,分别占全省的44%和38%。
(二)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集中科技经费重点支持了重大装备制造、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节能减排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给予4000万元经费支持。据初步测算,仅八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38.38亿元。二是科技经费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政府科技经费达10034万元,为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向上级争取各类科技经费6180.5万元,据测算,这些经费共拉动全社会投入25亿元。强化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企业科技创新。2007年,有15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7家企业单位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通过加强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并设立专项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是提升和整合科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2007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网络体系初步建立。新建成了郑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中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中心。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21家(其中国家级3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总数达到1100家,在孵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0亿元。网络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体系构架基本建成。目前,建立有郑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综合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中心等三大科技服务中心。建立了与国家技术交易平台衔接、与全市各技术合同登记处联网的技术交易综合网络平台。实现了技术信息、科技成果的实时发布和技术成果的网上交易。全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全市科研开发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府调控和保障体系。
(四)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按照王文超书记在市科技局视察所作的关于“要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创新进行探索,使科普工作开展成效更加显著。一是创新了科技活动周举办模式。2007年第七届科技活动周,无论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都进行了创新,做到了“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仅2007年5月19日—25日一周之内,市科技活动周专题网站访问量突破156万人次。二是创新科普书屋。在29家工程企业中启动科普书屋建设工程,分别设立了图书阅览、员工培训、科技服务和文化展示等四个功能区,使员工既可以阅览到科普知识、健康养生、企业经营、经济管理等书籍,在科技信息服务区里,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科技局六个跟踪服务组的服务信息,还可通过科技自主创新服务专题网,享受全方位、全天候的直通服务。
二、存在问题
视察组认为,近几年来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科技人才缺乏。一方面我市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水平上都与科技自主创新的需要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政策及人才成长环境上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人才流失严重,对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尤其是对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高级人才缺乏吸引力。
(二)经费投入不足。全市科技三项费用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投入规模偏低,增速较慢。此外,社会对科技投入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前期研发资金短缺。在实际资金配置中,科技经费分散使用也影响了有限科技资源的发挥。国家、省、市在科技资源配置以及对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集成、优化和加强。
(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数量偏少,其次,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2007年,我市获得专利授权124件,其中发明专利仅占9%。同时,进驻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型龙头企业、技术骨干企业数量偏少,带动效应不明显。
(四)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还缺乏有效衔接,企业发展与科技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还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关联性。产学研合作层次总体上仍然偏低,科技人员还没有真正深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利用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效果还不理想。
三、几点建议
(一)构建创新人才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要注重引进和培养紧缺、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研究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帮助、指导企业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各类人才,让人才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的重要力量。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企业加快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使专利成果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专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专利信息和服务网站,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便捷的服务。要为企业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搭建政策和服务的平台,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新和经营的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一是要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二是通过建立担保资金、孵化器等形式,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动。三是认真做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充实人员队伍,努力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四)完善投入体系,确保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要引导全社会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良好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手段、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约束激励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完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扩充担保本金,创新担保方式,提高运转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